打击乐+京戏,这是什么神仙组合?反正看过的人说“都挺好”


作者:邱俪华
编辑:邱俪华
时间:2019-03-13 14:25



打击乐+京戏,你会去看吗? 

4月19、20日,朱宗庆打击乐团跨界击乐剧场《木兰》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公演。

采访中,导演李小平先生一点儿也不担心戏曲和音乐的观众会“掐起来”。

“我们无法绝对选择观众,但是我个人观点,未来我们观察一个作品标准是什么?就是启迪性要大过当下审美的惯性。”

“如果只停在当下审美的满足,那应该是对过去的缅怀更多。如果启迪性的话,就是把当下的惯性模式稍作修改,这样会让审美的模式越来越宽。我觉得会有充满好奇的观众,想看到这样的一种不同。”

2017年,由朱宗庆打击乐团策划演出,结合了打击乐与京剧的击乐剧场《木兰》受邀在莫斯科契诃夫国际剧场艺术节演出,并于台湾地区北中南三地巡演,成功大获观众好评,被媒体誉为“新艺术型态的诞生”。

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和上海文化联谊会共同策划下,2019年4月19-20日,击乐剧场《木兰》再度出征,将作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第十一届东方名家名剧月的闭幕大戏,并作为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磅项目亮相上海。 

京剧与打击乐联姻的“击乐剧场”

击乐剧场《木兰》,由朱宗庆打击乐团策划、制作、演出,结合导演李小平、作曲家洪千惠及多位重量级剧场艺术家连手打造,藉由音乐与剧场的不同层面,展现传统戏曲的精致内涵与打击乐的多样特性。

自2010年首度推出,到2013年全新改版,再到2017年应邀参与俄罗斯契诃夫国际剧场艺术节、名列重点节目,《木兰》一路跨越文化藩篱,获得各地观众热烈回响与媒体争相报导,权威评论一致赞许,称该作品是“新旧融合的亚洲现实艺术诞生”。

《木兰》将京剧的“身段、唱腔、肢体”与打击乐器融合,在规模与合作方式上,都开创了一种跨领域艺术的新局面。为此,所有参与演出的团员们,都接受了近1年的严格京剧训练,从基本功、到棍棒、十三响等高难度动作,没有一项省略。

练习过程中不断传出有人“挂彩”,但无人放松标准,坚持到最后,这些努力让《木兰》不再只是将京剧与打击乐表面的形式结合,更进一步挑战用西方现代击乐的活泼展现东方传统戏剧的婉转。

从“少女木兰”到“将军木兰”

谁是木兰?从京剧到击乐,从念白到音乐,从将军木兰到少女木兰,让两个人变成一个人,在交错的时空中一同呼吸。

以蒙太奇手法铺陈着故事与剧情,声音和演员的状态同时,木兰内心的独白透过鼓棒和琴槌述说着最深层的情绪。

击乐也是剧情的一部分,除了要突破传统击乐的演出方式,舞台上的乐器调度,搭配情节连走位都得是演出的一部分,也考验着所有人的默契。

艺术总监朱宗庆表示,《木兰》这个故事,透过剧本的重新演绎,以及驻团作曲家千惠的音乐创作,用音乐刻划心境转折,即使在排练场和剧场已经看过无数次,我仍为之动容。

木兰不是个案,是“那群木兰们”

传统《木兰》故事家喻户晓,但对导演李小平而言,他想讲的这个《木兰》并不伟大,反而是莽撞胆小的。

“她冲动的决定,让她被迫‘嫁’到一个不想去的地方——战场,而且立刻就后悔。木兰的内心时时刻刻想要回家,但战事逼迫着她的脚步向前走,在一战又一战的荣耀中,内心充满着返乡情怀的招唤。”

埋藏在情节中的,是“反战”的概念,但导演想把故事说的更独特。他认为内在情致的大起大伏,正好符合打击乐的表现:时而澎湃、时而委婉、时而感伤、时而思念、时而亲情招唤的脆弱、时而面对战场杀伐时的残酷,情感的徘徊正好体现木兰在历史事件当中的心理处境。

在《木兰》中,杀伐场面是一个重点。导演李小平表示:“真的很折磨人这些音乐家,要求他们放下他们擅长的鼓棒,拿起不擅长的少林齐眉棍。回想团员最初练功的过程,我就给一些基本的把子功,让音乐家先把功练上身,再转换成这些打击出来的声音。而且,朱团团员中大半数以上都是女生,对我来说,木兰绝对不是个案,而是一群女兵,那群木兰们。”

4个人8支弓连手演绎木兰旋律

在创作《木兰》时,作曲家洪千惠最大的目标,是让观众听见打击乐的“温柔”,感受到不同以往的韵味。所以在创作中,作曲家纳入了更多东方风格的元素,将京剧与打击乐的元素重新打破再结合,并试着将所有的“声音”与剧中角色对话,把声音“玩”的更多元。对作曲家来说,所有声音在“击乐剧场”都只是一个“素材”,要如何让这些素材不只听觉的感动,还要有视觉的意义。

像在《时局》一曲中,舞台上杯碗瓢盆展现的生活的情境,豆子洒在鼓皮上的劈哩啪啦,则是木兰回忆起儿时的鞭炮声音;而在《魂归》曲中,马林巴木琴除了表达落寞的无奈,在送葬队伍中更有从战场回来的“棺木”的象征,搭配着招魂幡,更让现场气氛催泪。

在不同段落出现,代表木兰的主旋律,则是由4位演奏者1人两支弓“拉”出木兰在不同场景的情绪。

洪千惠说:“这个非常难,不像一般一个人演奏,只需要调配好自己的呼吸就好,共同演奏一条旋律,考验的是4个人的默契,还有对角色的情绪。”

庞大制作跨海而来机会难得

相较于一般的打击乐音乐会,击乐剧场《木兰》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大型的演出,除了展现音乐,还要传达故事剧情。不只作曲家,导演、编剧、舞台设计、灯光、服装也都要熟悉并展现打击乐,更大的挑战也让各面向的合作更加紧密。

击乐剧场《木兰》对导演、作曲家、制作团队来说都不容易,对演出者而言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艺术总监朱宗庆说:“打击乐的活泼热情、京剧的细腻婉转,两者迥异的表演性格要结合的浑然天成,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却让《木兰》成为朱宗庆打击乐团在跨领域表演的代表作品。我每一次看都会忍不住流泪,不是难过,而是满满的感动。”

在莫斯科大放异彩后,击乐剧场《木兰》跨海而来,将于4/19(五)、4/20(六)两日晚上于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演出。机会难得,敬请把握!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