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活加点艺术,让艺术服务生活,百年老路愚园路正如何“微更新”


作者:谢竲
编辑:谢竲
时间:2019-03-14 14:06

上月28日,愚园公共市集的开业让更多人注意到了愚园路这条正在慢慢蜕变的“百年老路”:公共市集成了解决市中心居民生活服务配套难题的“金点子”,越来越多的网红店在这里落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集中在这里,留下点点滴滴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2015年,长宁区属国企九华集团和弘基集团旗下的CREATER创邑共同出资,成立了上海愚园文化创意公司,作为愚园路街区整体更新的负责执行方,愚园路更新的大幕由此拉开。

而虽然有母公司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愚园路更新项目的具体运营团队却不过6个人。近几年来,他们就像愚园路上的“小灵通”,大至道路管理、招商谈判、市集运营,小到家长里短、水管排布,都由他们一一协调、甚至“hold住”,一起来听听“小灵通”们为我们讲讲愚园路更新背后的故事吧。

社区“微整形”得潜移默化

上海愚园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社区总经理赵光宇自2015年项目启动伊始便是运营团队的一员,最初接触愚园路的个人感受,便是有些“可惜”——作为一条连接了静安寺和中山公园两大商圈的主马路,无论从人气还是氛围来说,都有些差强人意,“当时在这附近居住或工作的人应该都还有印象,从愚园路江苏路口走到定西路口,这一段路看上去很冷清。”

毋庸置疑的是,愚园路地处市中心,又是交通要道,客流也不少——这里不缺居民,而长宁区少年宫、长宁区少年儿童图书馆也坐落于此。相对欠缺的可能就是白领,不过随着创邑ART园区的入驻再加上周边多个商务楼宇的“加码”,这一“短板”也被逐步补上。

但作为一条知名的“百年老路”,愚园路又是“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主要道路,短短2775米的路上集中了108幢小洋房、60幢历史建筑和11处文保单位。“当时愚园路的主要问题,一是一直没有整体的规划,二是在这样的风貌区内,改造更新的难度也大大增加”,赵光宇说,但更新项目势在必行。

虽然要“改”,但整个团队采取的并不是“大刀阔斧”、“大包大揽”的粗放型模式。

“对于愚园路沿街的部分,我们是希望做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店,主要倾向于一些时尚、艺术或是生活方式等有一定吸引力的业态,比如我们最早引入的一家名为‘GLASS ISLAND’的玻璃文创咖啡店,还专门请来了中国第一位玻璃学女博士。”而要开新店铺,也得有老的店面腾出来,于是乎,项目启动后的第一个动作便是不断收集、排摸一些陈旧的、租约临近到期的,或是经营状况不佳的店面,在租户退出时将门面承租下来,再通过已有的背景资源,引入更适合的品牌。

赵光宇说,这种逐步迭代的模式,也正体现了愚园路整体项目改造的核心——城市微更新,“我们希望在不惊动整个生活区块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进行‘微调’。”

令运营团队小伙伴们欣喜且骄傲的是,2、3年前带着意向客户逛愚园路时,大家更多地还是带着犹豫、观望的态度,而到了近两年,已经转为了惊喜和主动询问店面位置,“我想这也是初期引入的‘新住户’成功后,慢慢收获的正向反馈和转化。”

值得肯定的是,虽然一直保持着“微更新”的“节奏”,但最近愚园路的“动静”可还真不小。网红“愚园百货”开业;多个标志性的艺术装置成为了“点睛之笔”;愚园路1159号至1187号的沿街居民楼还特别被辟为艺术家“暂居地”,边生活边创作的方式也将为愚园路带来更多的与众不同。

找到生活、艺术的“平衡点”

虽然运营团队秉承的发展宗旨是“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但在“艺术”之前,仍是“生活”先行——换句话来说,老百姓的需求一直是被摆在首位的。

社区主管朱欣然给记者分享了一个招商过程中的小故事。

在寻找入驻商户时,为了更好地匹配愚园路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的文化氛围,有创意、有特色、自带小资、“文艺范儿”的自然是关注的重点,朱欣然也一直在这个方向上进行挖掘、拓展。“不过有一次在愚园路上走着的时候,可能是刚好碰上了小朋友放学,几分钟之内我听到了3、4个家长和同学在念叨‘怎么关啦,去哪里买面包呢’”——此前刚好有一家老牌面包房撤离,“当时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我们可以用好看、‘洋气’的新店来进行替换,但在此之前我们更关注的其实是大家的生活需求,买面包这件事就是需求。”

于是,在此后的工作中,朱欣然也特别留意,精挑细选了两家面包房引入,一家是原品牌的高端线,另一家则是由专业西点师与设计师合作的品牌——让生活带点艺术,让艺术服务生活,也成为了如今愚园路的闪光点之一。

而另一个承载了生活与艺术的平衡的经典案例,便是上月引发大规模刷屏的愚园公共市集。

楼下馄饨水饺、大饼油条,楼上艺术空间、网红打卡。记者来到公共市集时大概是下午1点多,耳光馄饨、山东水饺的店里还坐着不少阿姨爷叔正在吃午饭,二楼的彩虹长廊里,一名身穿戏服的小姐姐正在旋转、跳跃、凹造型——前身是长宁区医药职工大学校舍的宏业花园突然就红了。

主要负责公共市集运营的社区副总经理吕政达说,自开业以来,一楼的甜园生鲜超市早上不排队买不到菜,饭点的时候几家餐饮小店一座难求。

二楼的“花砖邮局”咖啡店只卖手冲咖啡,台湾口音的大叔老板亲自根据顾客的口味来选咖啡豆,边冲咖啡边和大家侃了起来——名为“邮局”,小小的咖啡店精心准备了一个小邮箱给大家投寄明信片,“不过有些叔叔阿姨看到信箱,也把信件投了进来,我们就一起帮大家寄了。”

社区美术馆里更是天天都能碰上专程来打卡的市民、游客,戏服、旗袍以及各种奇装异服都曾频频出现。

在市集一楼大厅挂着的简介里这样写着:愚园公共市集的亮相代表着百年愚园路的风貌更新从“人流不息”的主干道路迈向了“市井生活”的枝干弄堂,旨在为周边生活的老百姓提供日常的便利及促进邻里互动的活动空间。

据吕政达介绍,公共市集的方案始于2017年,自去年起正式动工,直到今年年初正式开业。引进的所有品牌、业态,几乎都是老百姓最迫切需要的,“菜场、小吃、修修补补,这都是周边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把他们集中到这里,更好地提供服务,这就是市集可以发挥的最大作用。”

如今虽然看着红红火火,但“把店开进弄堂里”的构想在最开始的被接受程度并不高,“大家还是会担心‘巷子深’的问题,只能靠我们一家一家去协调沟通”。原来就开在几十米外的耳光馄饨有了更大更漂亮的铺面,裁缝、锁匠、修鞋匠不用担心刮风下雨没法“开张”,“我们希望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老人’,也尽可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环境、便宜的租金,同时也可以继续给周边居民们服务。好在现在一传十十传百,生意还都不错,大家都挺开心的。”

店家“搞定”了,还得过老百姓这一关。例如周边居民会因为提供了便利而支持,但原本宏业花园的住户可要担心餐饮油烟扰民的问题。吕政达和同事们又马不停蹄地研究了“油烟分离器”的方案,单是设备就得多花30多万。而为了让市集更加“小清新”、更有艺术感,大到艺术展览,小到大饼摊张贴的价格表设计风格,都由运营团队一一帮忙“把关”、出谋划策。

“心思”体现在细枝末节

今年年初的“重头戏”——愚园公共市集开业任务已基本告一段落,“小灵通”们最近又在忙活什么呢?来给大家列一列:

比如,为了配合今年7月即将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大家也在探索一些更新颖、智能、便捷的垃圾分类、回收方式,具体还不能“剧透”哈——不过呢,慢慢调整周边居民生活习惯之余,为了给市民游客提供更好地环境和体验,运营团队成员还和周边的保洁、保安一起建了一个微信群,若是看到路上有需要清理的,便马上在群里“吼”一声。

此外,今年愚园路的整体更新重点依然将落在“深入弄堂”上,包括宏业花园,还有愚园路上著名的新式里弄岐山村都将迎来业态、外墙、绿化、垃圾房、停车位、健身器材等等多方面的改造调整,当然,“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理念也将继续贯穿始终,例如弄堂里的隔离路障就有可能大大提升一把“颜值”,而修补墙面、保留原有功能之余,说不定也会附带着艺术作品和大家见面!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