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中国企业要把电饭煲卖回日本去!小米生态链企业卖出280万台厨电,还对标松下索尼?


作者:秦元舜
编辑:秦元舜
时间:2019-03-14 16:01

我想做更好的电饭煲,再卖到日本去。”压力IH电饭煲的创始人内藤毅说。

3月13日,73岁的内藤毅头发已经花白,但是精神依然矍铄。他健步走进专访室,对满座的记者和蔼一笑。

作为压力IH电饭煲专利的发明人,他在3年前从日本漂洋过海。因为接受了纯米科技公司的邀请,他想来中国做心目中最理想的电饭煲。

图/内藤毅专访

三年时间过去,内藤毅先生的愿景已经变成现实。

同一日,纯米科技CEO杨华披露,纯米旗下米家IH电饭煲、米家电磁炉等系列厨电产品累计卖出280万台。

而截至目前,纯米的小厨电设备已经完成1108.6万次预约,提供了3444.6万次互联网食谱烹饪。

曾经学习的日本电饭煲,也已成为了赶超的对象。据日本TBS电视台报道,米家电饭煲竟在盲测中6:4超过日本本土电饭煲。

图/日本电视台盲测两种电饭煲

图/日本电视台盲测两种电饭煲

内藤毅实现了他的梦想,纯米科技公司与杨华却不止步于此。

在电饭煲领域旗开得胜之后,他们开始放眼厨房电器市场的星辰大海。

3月13日,纯米科技公司推出全新互联网厨电品牌TOKIT,与此同时,还发布了TOKIT智能电烤箱等系列产品。

至此,纯米科技进军中高端智能厨电市场,与松下、索尼等日本大品牌一较高下。

国货从廉价到高品

"在几年前来到中国,我在大卖场看到中国的电饭煲品质参差不齐,外形也是五花八门。这让我非常震惊。"内藤毅告诉周到君。

正如他所言,小厨电市场当时面临着两极分化。方太、海尔、美的等老牌国内厂家通过实惠的价格占据低端市场。

而高端市场则由欧美与日本的海外厨电占领。有不少国人甚至喜欢前往日本购买的电饭煲与电磁炉,因为本土购买比较便宜。

图/日本电饭煲

纯米科技则想要做出一点改变。

此前小米手机的出现,以互联网的思维更改了传统手机厂商廉价代工的游戏规则。纯米科技则是以手机行业的规则重新定义厨房电器。

“我们当时发现,传统的家电行业起步精度是1mm,我们原本是手机行业,产品起步精度为0.1mm,大于这个精度不能销售。 ”杨华说。

除了精细的打磨产品, 纯米科技还运用小米的口碑运营方式,建立粉丝团队。通过300场线下活动,在用户中积攒人气。

图/纯米线下活动

2016年的3月29号,纯米科技正式推出999元的第四代米家IH电饭煲。当年双十一期间,纯米又推出了399元的第三代IH电饭煲。

“相比较国内厨电的价格,我们的定价并不算昂贵。我们用的却是数千元日本厨电的标准。”杨华表示。

也正是因为高品质而价格却不高,发售后两年,米家压力IH电饭煲出货量便超过100万台。

细分厨电市场中掘金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为8327亿元。厨电品类市场规模下滑,2018年中国市场零售640亿元,同比下滑6.4%。

虽然行业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但中高端市场仍有可以发展的空间。

目前国内方太、老板、华帝、格兰仕等品牌都在升级自身产品,其中不少建立了自己的高端品牌。

图/纯米科技CEO杨华接受专访

“现在主力消费群体不再看重购买的商品是否具有炫耀属性,而是更关注产品到底值不值,购物已经回归到理性需求。 ” 杨华认为。

他告诉周到君,TOKIT要对标家电里的索尼,无论是色泽、品质还是外形设计,都应该像笔记本电脑一样精细。

据他介绍,以TOKIT智能电烤箱为例,结合碳纤维发热管更灵敏的温度响应,无论是升温降温还是迅速加热至指定温度。

图/TOKIT温控示意图

“拿到手是索尼的做工,内核是超过松下的科技,价格则是接近国内中端品牌。”杨华对他的产品这样描述。

另一位业内人士则告诉周到君,去年厨电行业遭遇负增长,市场增长动力有所缩减。然而相比较传统厨电企业负重前行,纯米科技等带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则是轻装上阵。他们没有以往品牌的刻板印象,在高端市场反而能大展拳脚。

拥抱物联网时代

高端品牌TOKIT初步建立,但在杨华心里还存在对于智能家居的畅想。

自纯米诞生之初,就与小米公司的AloT布局有着深刻的联系。

据了解,小米资本与雷军控股的顺为资本分别参与了纯米科技的天使轮与A轮投资,先后投资数百万人民币。

图/小米商城上的纯米产品

目前纯米科技的产品均在小米有品商城有售,而通过小米的手机终端与APP也可以遥控米家电饭煲等纯米设备。甚至于在产品定价环节,小米公司也会协助。

“我们的TOKIT系列产品也会在小米的线下门店中销售,届时用户可以近距离的体验。”杨华表示。

他指出,未来家庭的智能物联有可能会在手机厂商中集成。通过小米手机等入口,用户可以方便的享受家庭生活。

图/工作人员展示TOKIT产品

“依托小米的生态链,可以将聚焦不同品类产品的公司进行互联。相比较而言,大型手机厂商在这一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如果家电类企业自己进行互联,或许会排斥同行的产品。“杨华说。

在他看来,目前的全屋智能还没有迎来真正的爆发期。各厂商之间也未确立统一的规则与架构。距离真正万物互联的时代,用户还需等待一段时间。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