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市民知道,现在主产于东海的野生大黄鱼已经变成稀缺资源,不要说普通市民,就是有钱人花大代价想尝野生大黄鱼,也要看运气,一般情况很少可能,要想吃到野生大黄鱼的最好办法是养殖出口感上与野生很接近的大黄鱼。
记者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获悉,接近野生大黄鱼的深远海养殖大黄鱼已经供应市场,更接近野生大黄鱼的2.0版深远海养殖大黄鱼也将于明年面世,预计首批2.0版深远海养殖大黄鱼将总共有20吨左右供应市场,魔都吃货又有吃福了!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产自东海的野生大黄鱼经常会出现在菜场,但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以及捕捞量的不断加大,本世纪以来野生大黄鱼已经很少出现。
据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深远海养殖岗位科学家、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王鲁民研究员介绍,目前野生大黄鱼已经不成渔汛,渔民在东海捕捞时,只是偶尔会捕捞到野生大黄鱼,野生大黄鱼已成稀缺资源。
在浙江宁波和温岭等地,渔民一旦捕捞到野生大黄鱼,其每斤的售价高达七八百元,二三斤重的野生大黄鱼已被炒至1000元以上一斤,更大规格的野生大黄鱼的售价飙升至二三万元一条。
目前魔都菜场销售的大都是野生小黄鱼,野生大黄鱼即使有也不会拿到菜场里销售,菜场里销售的大黄鱼都是养殖大黄鱼,而大黄鱼与小黄鱼分属两个不同品种。上海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的美食专家告诉记者,野生大黄鱼是地道的上海传统特色名牌水产品,三四十年前,餐饮企业端上婚宴等重要宴请活动餐桌的咸菜黄鱼汤、红烧黄鱼等的用料大都是野生大黄鱼。
下图:建在大陈岛海域的深海养殖基地
为了让消费者吃到大黄鱼,早在上世纪90年代,福建、江浙等地就开始人工养殖大黄鱼,人工养殖的大黄鱼也因此逐渐进入市场,但问题是这些大黄鱼都是近岸养殖,即靠近海岸边养殖,其养殖环境与野生环境相距甚远,很多市民品尝近岸养殖的大黄鱼后感觉肉质较粗,弹性较差,鲜味不够,腥味较重。
王鲁民带领的专家团队于2013年至2017年间,在技术上帮助台州市合作社与企业,在浙江台州大陈岛海域建起了4个深远海大型围栏式大黄鱼养殖基地,每个基地的面积在1万至2万平方米之间,养殖出了1.0版深海大黄鱼。
“1.0版深海大黄鱼养殖基地建在远离海岸30公里的海面上,养殖基地通过打桩将钢管打到海底10米以下,桩柱之间水下用铜合金网布网连接、水面及水上用化纤网布网连接。”王鲁民介绍说,布网超出水面,上面不加盖,大黄鱼就养在湍急流动的20米左右水深的海水里,其养殖环境更接近野生环境,这样的养殖方式很像阳澄湖围网养殖大闸蟹。
建在台州市大陈岛海域的这4个深海养殖基地,目前每年向市场供货二三千吨,主要销往浙江、上海等地。据了解,近岸养殖大黄鱼目前上海市场售价在18-20元一斤,而1.0版深海大黄鱼的零售价七八十元一斤,由于售价较贵,上海菜场很小有售,经销商大都上网销售或直接供应餐饮企业。
野生大黄鱼通常生活在更深的海里,20米的水深离野生大黄鱼的生活环境仍有距离,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王鲁民团队开发出了深度模拟养殖方式,即做成上下有盖,面积在500-1000平方米、容积5000-10000立方米的网箱,将网箱通过锚固定在水深30-50米的某个海域,网箱则漂浮在海里,通过岸上室内智能控制,可以改变网箱在水里的高度,台风天气可以将网箱下潜到水下,这样既可避免台风出现后风浪损坏网箱和导致大黄鱼死亡,又能让大黄鱼生活在更适宜的环境中。
深远海智能化升潜控制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即2.0版深海大黄鱼,目前王鲁民团队已经完成了技术研发,正在制造2个这样的网箱,预计今年即可试养,明年可以上市!据估计,2.0版深海大黄鱼的零售价将会超1.0版,每斤零售价或达百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