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相亲角”已经过时了?90后相亲的江湖规则是这样的!


作者:孙立梅
编辑:孙立梅
时间:2019-03-16 11:23

男孩想要找个“漂亮、个高、身材丰满的”,最终却被“火凤凰”的独立自强所吸引;

女孩一开始非“身高180CM以上”不要,面临选择时却想先听男嘉宾每人“唱一首歌”……

类似大幅度、戏剧化的“反转”,每每都能打破电视机前观众的预期,也使得每周六晚在东方卫视播出的《中国新相亲》第二季,成为当下国内电视相亲节目的风向标。

如果说《中国新相亲》第一季,是以回归传统的“带着父母去相亲”赚足眼球的话,那么第二季更引人注目的“新”则在于,它改变了之前大众所熟悉的、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相亲角式”相亲模式,把更贴近90后的相亲模式呈现到了电视荧屏上。

从2009年的《百里挑一》,到今年的《中国新相亲》第二季,过去十年当中,总导演邵智愚一直在研究电视相亲节目的变化轨迹,以及媒介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电视相亲节目的影响。

▲《中国新相亲》总导演邵智愚

“以前的电视相亲,基本都是人民广场‘相亲角式’式的,你自己是什么条件,你要求对方什么条件,都明明白白写到一张白纸板上。双方一条一条比对,发现哪条不合适,基本就不会再往下谈了。”

但到了90后以及未来的00后们,“朋友圈式”相亲已经成为趋势。

“我可能还不知道你长什么样、赚多少钱,但我看看你朋友圈,你的微博,先了解你的日常生活,你的兴趣爱好,你的三观,一旦这些合适了,我倒回去再看你的硬件。

这时候,如果硬件中有一两条不那么理想,但你的软件很OK,那么双方不排除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相亲新规则之“皮囊”VS“灵魂”

给“有趣的灵魂”更多展示机会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王尔德的这句名言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残酷的相亲市场上,“好看的皮囊(以及条件)”总能一击即中,“有趣的灵魂”往往少人挖掘。

做电视相亲类节目的这些年来,邵智愚不止一次见识过这样的场景:

小伙子各项条件都不错,就是身高刚过170厘米,女嘉宾一看,立刻转移方向;

或者女孩子刚开始同时被好几位男嘉宾选中,一问年龄偏大(“偏大”只是比较而言,其实比男嘉宾的年龄还小),男嘉宾们纷纷偃旗息鼓。

“以男方来说是经济条件和身高,以女方来说是长相和年龄,这几样基本都属于被硬性要求的。以前的相亲类节目,都是从男女双方‘看见’彼此开始,但这样的‘看见’之后,可能用不了5秒,有的人就被淘汰了。

我们节目组的人跟嘉宾接触比较多,经常会觉得某某嘉宾其实特别有意思,可惜没被选上。”

于是,从第一季开始,《中国新相亲》开始了“反传统相亲”的探索。节目组根据过往经验,将匹配度较高的男女嘉宾安排在同一期。比如第二季第一期中的女嘉宾场,3位女嘉宾依次上台,与台上的总共7组男方亲友团进行互动;男嘉宾被安排进了玻璃房,他们可以看到女嘉宾,也可以通过电话向女嘉宾提问,但女嘉宾在未确定最终人选之前,是看不到任何一位男嘉宾的。

在邵智愚看来,避免让男女嘉宾被所谓的“第一印象”局限,能大大增加牵手的成功率。

邵智愚将这种模式归纳为“从结果往回倒推过程”。

“我们把比较充分的交流放到前面,把男女嘉宾的第一次见面放到最后的牵手环节,有点像‘先恋爱,再认识’。当然,能这么做,也有赖于男女嘉宾对我们节目组的充分信任,我们在筛选嘉宾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为了确保效果,节目组采取了“人盯人”战术,男女嘉宾的化妆间相隔很远,甚至亲友团都不能跑到对方化妆间“提前相看”。观众在电视荧屏上看到的男女嘉宾牵手时的惊喜表情,都是百分百真实的。

今年第二季播出时,《中国新相亲》还公布了一组数据:第一季牵手的嘉宾当中,最终成了36对,其中一对已经结婚了。

相亲新规则之“90后”VS“80后”

“三观合拍”吸引力超越“有房有车”

电视相亲节目之所以能够从“相亲角式”转到“朋友圈式”,最重要的原因当然在于,相亲的主流人群已经发生了换代。

“十年之前,电视相亲节目的嘉宾以80后为主,而现在已经变成了90后的天下。尤其随着各种交友软件出现,年轻一代的社会交往更加多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不缺少异性朋友,只缺可以结婚的另一半。”

而90后们对“另一半”的要求也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以前做相亲节目,比如一个男嘉宾说自己在外企工作,有房有车无贷,这些都是非常能够吸引女方亲友团的。

但现在不是这样了,我知道你条件不错,但我还想知道你这个人在生活中有意思吗?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如果你什么都没有,那我也得重新考虑。”

比如第二季中,一位男嘉宾上来就说自己家里有好几套房产,已经实现了“生活自由”,理想的家庭模式是“男方负责赚钱养家,女方负责貌美如花”。

但他心仪的女嘉宾当场表示未来不会考虑做全职太太,“我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这么多,所以无论结婚以后怎样,我都要有自己的事业,证明我前二十多年的学习、生活都没有白费。”

同样的,一位高颜值高学历、被几组男方亲友团“哄抢”的女嘉宾,直言自己对“另一半”的要求非常简单:只要真心相爱,可以接受裸婚。

与以往相比,90后们对“另一半”的期待也越来越与时俱进。除了看电影、旅游、宠物这些,他们还提出诸如“希望对方能热爱极限运动”、“希望对方是电竞爱好者”等令主持人张国立也没想到的“时髦要求”。

其实,能让年轻男女在一定程度上放宽对“房、车、工资”这些以前看来非常重要的“硬件”要求,转而寻求“三观合拍”,这当然与整个社会观念的进步,以及女性在职场上的突飞猛进有关。

“我们对所谓‘优秀’的评判标准更加多元了。以前的‘优秀’基本集中于高学历高社会地位方面,但现在说到‘优秀’,还包括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有无特长,等等,而这些归纳起来,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观’。

我们也想通过节目告诉年轻的男女,要长久相处,‘三观’比‘五官’重要得多。”

邵智愚特别提到,前几年做相亲节目,有些条件出色的女嘉宾,还可能会被男方以“你太优秀了,我觉得我可能配不上你”为理由拒绝,但《中国新相亲》做了两季,这种情况还没有出现过,相反,这类女性特别受到男方及其亲友团的热捧。

相亲新规则之“现代”VS“传统”

注重“家庭和睦”,“会做家务”不再加分

针对同年龄段相亲心态的变化,男女嘉宾们用以展现自身魅力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邵智愚说,在这些方法当中,幸福和谐的原生家庭关系,成为男女双方都非常看重的要素。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例子,影视剧也都会设计类似的故事情节,证明原生家庭对下一代的恋爱、婚姻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婆媳关系。

我们遇到过不少女嘉宾,除了男方,她们最关注的就是对方妈妈是什么样的人,好不好相处。”

观众从节目中可以看到,男女双方的亲友团非常给力。有的男方父母表示两个人从高中时恋爱,几十年恩爱如一日,他们的儿子受父母影响也非常专情;有的男方父母表示自己从事幼教工作,小两口以后不用为带孩子操心;有的女方父母表示对未来女婿没有经济上的要求,一切以女儿的意愿为准。

从实际效果来看,亲友团助力,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男女嘉宾的选择。

一位男嘉宾一开始直言想找漂亮点的女朋友,但立刻被自己的妈妈叫停,说自己早年独自在国外打拼,她的经验是希望儿子找有内涵、有爱心、有自信、热爱工作的女孩。而当她和儿子都心仪的姑娘还在犹豫时,她当即表示:“我们没有很大的家族,也没有很大的压力,你有很充分的个人时间,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这番话使得女嘉宾最终选择与她的儿子牵手。

与之相反,一位自身条件不错、但出身单亲家庭的女孩,却被男方以“比较介意”拒绝。

当然,并非所有父母的要求都会被子女贯彻落实。邵智愚笑言,这方面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以往可以加分的“会做家务”一项,基本已经退出了90后们的相亲市场。

第二季第四期节目中,一位年轻女孩表示自己从小的生活都被妈妈安排得妥妥当当,虽然月收入两万元,但有一万五都被她花在了“吃”上。女孩在讲述过程中,几位男嘉宾的亲友一直在摇头,一位妈妈直接问:“那你到底是不爱做家务,还是不会做家务?”女孩表示:“不会”。

这样一位极有可能被打上“妈宝女”标签的女孩,最后也牵手成功了。选择她的男嘉宾先是“指责”女方妈妈管得太多了,随后表态愿意跟女孩一起学习成长。

邵智愚称,一档《中国新相亲》,实际上也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是中国的“家庭浮世绘”。

“放在十年前,‘不会做家务’是很可能被直接判出局的。但现在有了越来越便捷的家政服务、外卖服务,这些都在不经意间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我们的观念。我们节目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年的‘变’和‘不变’,把正能量的婚恋观,传递给更多观众。”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