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被誉为“东方油画”的国家级非遗,该如何重现曾经风光?


作者:李芹
编辑:李芹
时间:2019-03-20 17:42

上海绒绣——这种在特制网眼麻布上,用彩色羊绒线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有着“东方油画”的美誉,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绣工的年龄断层、产品本身的纯手工化生产极其费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项非遗的传承与推广。这些年来,作为绒绣的发祥地,浦东高桥一直在探索重现这门技艺的风光。

3月20日,在由高桥镇人民政府主办、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承办的“蝶变·浪潮中的绒绣”文化沙龙上,30余位各行各业的专家汇集一堂,一同为“东方油画”的未来出谋献策。

曾经辉煌的“东方油画”

作为绒绣的发祥地之一,在浦东的高桥,人们更喜欢把上海绒绣称为“高桥绒绣”。

绒绣的制作,非常考究。以配线为例,一斤羊毛可做出976根绒线,每根长1.44米,都可劈作4股。用这种绒线绣出的作品毛茸茸的,立体感胜似油画,因而被称作“东方油画”。

绣工的手中那根针就是最美的画笔,常常需要根据画面自行染色,常备800余种,如果算上劈线、拼线的话,色彩要突破千种,光是白色绒线便有上百种,完成一幅作品少则几月、多则几年,少则几万针、多则几十万针。

小幅绒绣作品精致异常,大幅绒绣作品则气势恢宏,人民大会堂内国宴厅、湖南厅等均悬挂有大幅绒绣作品。

多方尝试传承与推广“绒绣”

说起来,绒绣其实是舶来品,100多年前传入上海。在最辉煌的上世纪80年代,高桥有很多受过专门培训的绣娘,绣品销路遍布全世界。但90年代以后,因技艺费时且不赚钱,从事绒绣的人越来越少。

不过这些年,高桥当地为了延续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在作多方尝试:

2009年,高桥绒绣馆在高桥老街开出,对绒绣进行展示、制作、销售、保护和传承。

2012年,上海绒绣高桥传习所揭牌,聘请了5位代表性传承人和2名绒绣专业人员担任老师,向社会招收学员,免费培训绒绣人才。

2015年,高桥镇成立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创立非遗保护的智库联盟计划,导入更多人才保护绒绣。

与此同时,高桥还与一些专业的设计师团队合作,进行绒绣元素的相关文创产品开发,试图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绒绣这门特别的东方艺术。

此外,高桥镇还在当地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学校等机构开设绒绣课程供社区居民和学生选择,目的是培养更多后辈的绣工队伍。

高桥镇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闵建平告诉周到君,和数年前相比,无论是绒绣这门非遗的社会关注度,还是绒绣各类衍生品的市场认可度,都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提升,但绒绣作品距离真正市场化还有一定差距。

尝试作为一种大众爱好去培养

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表示,社会发展正在呈现一个多元化的态势,绒绣历经100多年的发展走到今天,从国外到中国,也经历了不同的文化差异。

所以,要想让绒绣这门非遗发展得更好,精准化的定位很重要。“如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追求精致,那么粗糙的小配饰就很难打开市场”,他说,绒绣要错位化的竞争,走入更细分的市场,设计符合当今审美需求的产品很重要。

“现在水彩画很红,大家都把它当作一门闲暇的爱好去培养,”画家杨建勇的太太从事绒绣行业多年,他对绒绣自是感情不一般,从他的专业出发,提出了耳目一新的观点。他表示,绒绣也可以作为一种普通爱好去培养,受众范围越广,基础也就越好。

为此,他建议可设计一些简单款的入门级绒绣产品,包括用什么布、配多少线、何种针法等等,可以让绒绣变成一件好玩的事、感兴趣的爱好。“这样一来,既有点上的专家级作品,也有面上的普通化产品,那么绒绣就更有了生命力”。

继续探索绒绣产业发展的未来

对于专家们的建议,闵建平表示,他们也一直在作相关的努力与尝试。比如,绒绣基本靠手工制作,而绣工队伍的“青黄不接”也导致了有大单不敢接。所以,他们也在和东华大学这类的专业院校进行研发,看看有没有新的材料或者工艺技术来进行部分替代,以提升大幅绣品耗时以“年”计的现状。

另外,对于文创产品的设计,他们也一直在和不同的专业团队接触,希望可以结合当下的热点,来进行一些衍生产品的开放,改变社会公众对绒绣的既有印象:绒绣不仅是可以挂在墙上的“东方油画”,也是一件可以随身携带的时尚单品。

“我们将搭建好平台,汇集更多力量,让更多有志之士一同探索绒绣产业发展的未来。”闵建平如此表示。

实用信息:

如果你对绒绣也有兴趣,也可以去高桥古镇的绒绣馆实地看看。

地址:高桥镇西街139号


图片:综合李芹与高桥镇供图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