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与珂罗版有悠长的历史渊源,早在1958年成立文物修复工场之际,上博就引进了珂罗版印刷这门技艺,同时它也是全国博物馆系统中,唯一延续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的场馆。在还没有恒温恒湿设备的年代,尤其到了江南的黄梅雨季,上博会以珂罗版复制品代替馆藏真迹,以此保护原作,看中的就是珂罗版印刷品没有网点,能够做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与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珂罗版的制作并非是“单枪匹马”,从照相、修版、制版与印刷四大主要工序,以及后期的画面着色与装裱,珂罗版依靠的是团队的力量,一个环节出错,整个工序重来,既考验制作人的专业美术素质,也事关整个团队之间的默契程度。
珂罗版在照相工序中,需要用到专业吊式照相机与定制的全色底片,但也正是因为全色片的要求,照相老师需在全黑的暗房中完成全程操作,如何根据被拍摄作品的图案大小裁剪尺寸,如何根据画面的不同层次决定曝光时间,一切都由经验而定。
修版是整个工艺流程的第二步,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步。它既要弥补照相时的曝光不足,也需考虑之后两道工序,以此达到更好的呈现效果。它尤其考验修版师的绘画功底、对画作的艺术理解,所下的每一笔,都是为了还原画作原稿所表达的意境。
修版师在修片前要对原作进行充分的分析,经过反复研究,制定出完整的修片方案后才能开始在底片上进行人工修片。传统的修版方法通过对底片的减薄、增厚的方式完成,部分细节层次达不到时,需要借助蒙片进行调节,诸如皴笔,则需要在八倍放大镜下用美工刀刮修。在修片时,修版师需要使用专用药水,按照原作的绘画笔触和浅淡关系,在胶片上用专用毛笔描画出来,由于受到修片材料不可逆的影响,在修版时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否则都将影响后期制版。为了更准确地完成修片,上博的珂罗版团队也已通过借助现代设备,在修版时结合密度仪对底片进行密度测量,即作为修片的参考数据,更好的应用于修版,更忠实的还原原作。
制版是为了反映画面,确定作品的轮廓。空白玻璃板的磨砂面上涂以加热过的感光液,放入烘箱烘干,制成感光板。然后再将修过版的底片与感光板一同放入暗箱,暗箱在自然光下进行晒版、曝光,此时底片画面就转移到了感光板上。完成晒版后,将曝光过的感光板放在流水中清洗,以防止再次曝光。感光液清洗完成后,画面影像就固定在玻璃板上,进入最后的印刷工序。印刷是为了呈现效果,原本感光玻璃板上一个白色的浅影,通过珂罗版专用的定制油墨、以胶辊滚刷、机器压印等步骤最终反映在宣纸上,一张传统珂罗版黑白作品由此完成。
黑白印刷的珂罗版,上色通常由人工完成,步骤按照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方式。令人惊奇的是,为了还原原作本身的质感,书画上的图章部分则是在前期通过在底片上进行修版、复制后,手工敲印上去的。每个年代的印泥,制作工艺、颜色都不一样,这需要绘画师傅研究各个印泥的特点,然后将它还原出来。
所制册页全册16开,每开78*62厘米,《秋兴八景图册》如此大型的复制品,对于上博珂罗版团队是个挑战。它考验手工艺人对于作品的理解,需要不断地去跟原作接触,以此保证最大程度还原本真。《秋兴八景图册》的一幅画面需要三位修版师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作品完全通过珂罗版的套色来完成,那又是一门复杂而精细的工艺。全球限量一百套的《秋兴八景图册》,手工装裱在一般情况下,两个月只能完成三套……
但若你有机会亲眼所见这册《秋兴八景图册》,你一定会惊叹于它的精美程度与艺术美感。礼盒上的刻字的颜色,选择的是纯矿物质颜料的四绿;封面是苏州的非遗宋锦,由非遗传承人手工织造而成。金粟山藏经纸、特殊定制的签条纸、各式各样的印泥图章、《秋兴八景图册》中的书法、题跋与签条……都是根据原作一一对比后进行制作的。
非遗技艺需要传承,上海博物馆的珂罗版书画复制团队已经传承到了第四代。上海博物馆也正在想办法,让原本“默默无闻”的珂罗版更多地走向公众。上博奇妙夜的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活动,让公众体验到了珂罗版的照相、修版、制版、印刷及人工着色,首次活动颇受好评后上博加开了一场活动,100个名额又是迅速报满。或许你可以去上海博物馆商店逛一逛,那里有不少珂罗版作品,适合收藏,也适合作为一份心意满满的伴手礼。上博拥有近200种珂罗版作品,丰富的博物馆馆藏资源,以及大众喜闻乐见的书画作品,都有机会以珂罗版印刷的形式加以呈现。除了珂罗版之外,上海博物馆同样拥有青铜、陶瓷、木器修复、古书画修复、古籍修复等非遗项目,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们会以公共教育课程的形式,来到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