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 可预报未来7天污染潜势


作者:郁文艳
编辑:郁文艳
时间:2019-03-23 08:24

在三江路55号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1号楼二楼,有一间办公室,挂着“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的牌子。冬季污染高发期,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专业人员会通过视频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的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会商,预测预报未来污染趋势,目前已经可以预报未来7天污染潜势。同时,这个中心还和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每日完成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专报,为提高本地区预测预报技术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上海牵手4省市预报区域空气质量

大气是流动的,因此,污染物也是流动的。一个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极有可能影响到另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所以,大气污染需要联防联控。

在长三角2014年成立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牌子挂在上海市环境质量监测中心。

这些年来,根据环保部《关于做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区域空气重污染监测预警工作的通知要求,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持续推进“上海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区域中心)的建设,负责长三角区域预测预报的总体协调、区域层级业务预报和对分中心的技术指导,为各省市提供区域性预测预报服务,为各省市重污染预警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自成立以来,上海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率先在国内联合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省监测中心开展了跨区域空气质量联合可视化会商,并在冬季污染多发季节开展每周区域可视化会商和不定期调度会商。

昨天下午,周到君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见证了一场区域空气质量视频会商。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副主任王茜通过视屏系统发起会商邀请后,上海气象台、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个省市的环境监测中心立刻进行了回应,大家依次介绍了各自监测掌握的最新天气、污染物情况,对未来几天的区域空气质量进行了判断。 ■长三角空气质量会商画面。

据悉,这样的视频会商,在冬季污染高发期固定时间为每周一下午,不固定时间则视情况随时会举行。除了通过视频,中心各成员单位的专业人员还会及时通过电话、微信等各种渠道,互通有无。

除了和各省市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合作,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还与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每日完成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专报,为提高本地区预测预报技术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2018年间,长三角区域中心完成了1460份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专报,组织开展了160余次可视化预报会商,在2014年江苏青奥会、北京APEC峰会、2015年苏州世乒赛、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4-2017年世界互联网大会、2018年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编制了160余份重大活动区域预报专报,为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和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目前,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已经达到480个。

从预报未来5天到未来7天

王茜介绍,在去年年底之前,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关注的是未来5天的空气质量,而从去年年底开始,可以关注未来7天的空气质量。这2天的跨越其实背后是多年的努力,尤其是2017年—2018年在软硬件等方面的升级。

为提高长三角区域预报技术能力,2016年5月17日,上海市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能力建设项目。2018年10月,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平台完成建设,包括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数据共享与综合观测应用系统、污染源和排放清单管理系统、预测预报系统,区域预报信息服务系统等4个应用子系统,以及1个区域预测预报业务集成平台。预报系统配套的高性能计算设备由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统一保障,目前可调配资源含40个节点共1040核心以及260TB存储。

庞大的数据、超强的计算能力、专业的研究人员,使得该系统平台实现了长三角区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未来5天AQI精确预报及未来7天污染潜势预报,为重污染预警打了更多提前量,给予各方应对重污染以更充分的时间准备。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顶楼的上海市大气复合污染综合观测实验室,各种设备监测各类污染物,颗粒物直径最小的已经达到PM1。

遇重大活动,省市间携手保障空气质量

2015年苏州世乒赛、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4-2017年世界互联网大会、2018年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些年,长三角重大活动不断,空气质量的保障是重大活动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某一个城市举办重大活动,往往需要多个城市共同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障空气质量。

以去年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活动期间若遇到空气污染,需要周边哪些城市采取措施进行空气质量保障,是西北方向的城市,还是西南方向的城市,具体应该开展哪些保障措施,预计会使得PM2.5浓度降低多少,这些都需要提前进行科学研究。

上海市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就共同进行了这些研究。

2018年,国家科技部设立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长三角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策略与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该项目由清华大学王书肖教授领衔、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及环科院等共15家单位共同承担开展。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王红丽介绍,过去几年,他们的研究课题主要聚焦重污染,在摸清污染源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建议,而这两年,随着空气质量逐步改善,老百姓对更低PM2.5浓度提出了要求,这就需要通过研究找到进一步降低包括PM2.5浓度在内的各类污染物的措施,“相比过去,现在降低1个单位的污染物浓度,相关方面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除了PM2.5,臭氧(O3)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日益凸显,怎么降低臭氧浓度成为了新的研究课题。

王红丽介绍,目前他们已经摸清了长三角41个城市的“污染家底”,搞清楚了各种污染源对空气质量影响的大小,建立了“排行榜”,为污染联防联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图片:郁文艳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