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手工艺怎么玩?来杨浦新开的非遗工艺坊,让传承人教你


作者:何雅君
编辑:何雅君
时间:2019-03-23 19:44

中原路上,杨浦区文化馆裙房,沿街的门面被修缮成形似海派石库门建筑的风格,门头上写着“杨浦区非遗工艺坊”。

今天是上海市民文化节“3·23”文化服务日,杨浦区非遗工艺坊正式投入运作。首批入驻杨浦区非遗工艺坊的有江湾面花、京剧脸谱制作、麦秆画、微雕、杨浦社区布艺画、杨树浦大龙灯等6个手工艺类非遗项目。今后,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将在双休日来到非遗工艺坊,面向市民进行非遗展示、互动和培训。

绘脸谱,捏彩泥,跟着传承人学起来

在今天举办的杨浦区非遗工艺坊启动仪式上,杨浦区向第一批入驻非遗工艺坊的代表性传承人颁发了证书。这6个项目都是杨浦区的区级非遗项目,各有特色,且均为手工艺类,适合采用老师示范、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传播。

来到非遗工艺坊的传习互动区,只见不少人围在传承人身边,看他们展示非遗手工艺绝活,有的还跟着学起来。李嘉华老先生的桌前,几个女学生在他的指点下提起毛笔,调上颜料,在石膏磨具上绘起了京剧脸谱。

看到戚依平老师捏出的小动物面花惟妙惟肖,现场的小朋友们都来了兴趣,向家长表示想要尝试。一旁的指导老师刚刚讲完制作要领,孩子们就迫不及待拿起桌上的彩泥捏起来。

周到君注意到,非遗工艺坊里,除了传承人传习互动区外,还有几个房间作为展示区开放,陈列着一批批精致的非遗手工艺展示品和艺术品,供市民免费参观。

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每周二至周日9点至17点开放,国定假日另行通知。

周到君了解到,非遗工艺坊的诞生,与杨浦区文化旅游局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支持有关。在此基础上,杨浦区文化馆利用退租还文调整出来的空间设施,与“零到壹”孵化器合作建设了杨浦区非遗工艺坊。

杨浦区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工艺坊的投入使用,将会为杨浦区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文创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值得借鉴的运作模式。而非遗工艺坊的发展,将推动传统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影响力活动成为杨浦区人文交流的重要名片,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

6位非遗传承人各有绝活

非遗工艺坊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6位传承人和他们手中代表项目的介绍。而在活动现场,周到君找到了这些传承人,向他们了解了各自的绝活。

江湾面花 戚依平

戚依平1994年开始学习面花制作技艺,在原有海派面塑工艺的基础上加入新的面花艺术元素,创造了“卡通真人像面花”、“书法面花”、“场景面花”等面花表现的新形式。

京剧脸谱制作 李嘉华

脸谱是京剧艺术的标志符号,李嘉华用石膏代替泥坯,并在脸谱头顶配上塑料彩珠,丝绒球等,鬓须用人造丝,使脸谱更具观赏性和艺术创造性。

麦秆画 陈奇荣

陈奇荣的麦秆画创作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从第一代的黑白两色平面画过渡到第二代的彩色平面画,再由第三代的浮雕式作品过渡到第四代的全立体作品。在传承原有剪纸与麦杆贴画的工艺水平上,将两者有机结合,创造了新的麦杆画技艺,并将国画、剪纸、镶嵌、篆刻、凸雕和金属铸画等艺术共融一体。

微雕 曾圣伟

曾圣伟擅长竹木牙角类雕刻,特别热衷微雕,如橄榄核、杏核、话梅核、松子等,涉及的题材有山水、人物、飞禽、花鸟等,其微雕作品人物表现力强,神情动作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杨浦社区布艺画 孟新民

孟新民善于制作精细工艺,并把景泰蓝工艺应用到了布艺画制作中形成独特的海派布艺风格,擅长龙凤的制作和相关运用景泰蓝工艺的作品制作。

大龙灯 李政

大龙灯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灯彩,原用来迎接春节,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19世纪50年代,杨树浦地区报恩寺庙会的兴起,灯彩开始流行,加之该地区为上海老工业区,工业的发展,配合生产成果展示的需要,更是使得大龙灯一度盛行。如今,大龙灯制作工艺在擅长灯彩的李政手里得到了传承。

视频:何雅君
图片:何雅君(艺人资料图由杨浦区文化旅游局提供)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