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他竭力游说,国际饭店差点造不起来,而且原本也不是饭店


作者:詹皓
编辑:詹皓
时间:2019-03-27 09:32

在东方明珠出现以前,国际饭店一直代表着上海的城市形象。但你知道吗,国际饭店虽然长期以来贵为“远东第一高楼”,但20世纪30年代初,要在上海泥沙松软的土地上建一座摩天大楼,绝对是异想天开,要不是设计师邬达克竭力游说,并利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恐怕这幢大楼根本建不起来。而且,国际饭店本来叫“四行大楼”,功能也不是饭店而是办公楼,一切都是邬达克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邬达克

1923年,上海成立了一家四行储蓄会,是当时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家银行共同成立的金融机构,随着实力强大,四行储蓄会开始地产投资,在今天的黄河路南京西路口买了两亩七分地,准备造房子。负责设计的邬达克提出要造一座地下2层、地上22层、总高达83.8米的当时远东最高大楼。

由于上海的土地是由江海淤积的泥沙形成,大多数建筑都会发生沉降,所以当时的工部局从来没有批准过建造这么高的大楼。他们提出沉降风险、火灾隐患等种种理由,而四行储蓄会的业主们对这个高度也有顾虑。

邬达克竭尽所能,他先让储蓄会的业主相信,建造摩天楼不仅可行,而且在地价昂贵的上海是非常明智的决定。得到业主认可后,他又与工部局展开周旋,承诺从技术上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如增加消防喷头和使用高质量的钢材,最终让方案通过审批。

■国际饭店当年的宣传页

邬达克用400根33米长的美国松木桩来夯实国际饭店的地基,又克服了大量技术困难,终于在土质松软的上海第一次建成了这么高的建筑。

四行储蓄会当时投资建高楼还是为了做自己的广告——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是对储户最有吸引力的广告。而国际饭店轮廓修长,顶部层层收进,楼顶好似去掉顶端的金字塔,雄心勃勃地指向天空,意喻着银行业的“聚沙成塔”,这是四行储蓄会的“形象工程”。

■国际饭店当年的广告贴

四行储蓄会原本是将大楼用来自己办公,剩下的出租,而1931年邬达克给四行储蓄会的业主写了一封信,建议将公寓改为饭店,这样更有利于尽快收回巨额投资。因而四行大楼被改成了国际大饭店,到1949年改名为国际饭店。

由于材质先进、装潢考究、设施顶级,又是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一出现就引起了巨大轰动,各国媒体争相报道,英文《大陆报》更是在国际饭店开业当日用了20多个版面进行报道。

■1935《商业工程师》杂志专版介绍国际饭店

人们一直对国际饭店的高度颇为敬仰,“观楼落帽”也是长期流传在上海民间的一个笑话。

■这是当时的漫画《观楼落帽》

而邬达克设计的国际饭店外形很可能是参考了当时纽约暖炉大厦的布赖恩特公园酒店。

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刚副教授介绍,1929年邬达克在大萧条前夕有过一次美国行。纽约的这家酒店,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褐色面砖饰面这样的细节特征,都与上海国际饭店有着亲切的姐妹关系,只是规模略小而已。

■纽约布赖恩特公园酒店

当时邬达克所看到的纽约大都市景象是一种巨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邬达克是一个聪明的建筑师,他把纽约酒店的形体进行了一定的简化,以适应国际饭店所在的跑马场的位置,这样就能把这种建筑类型宏伟的潜力更强地释放出来。他捕捉了此类建筑的精华,又进行了文化移植,不是简单拷贝。

关于邬达克和上海的故事,大家最近可以去上海历史博物馆“立体音符•城市景观——邬达克与近代上海建筑”展览看一,看完展览,博物馆斜对面正好是国际饭店和大光明电影院两件邬达克的建筑作品,是不是挺穿越的?


图片:詹皓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