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各个角落,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快递网点,快递小哥、网点工作人员在小小的方寸天地间揽件、理件、派件。如今,圆通速度在上海的10个网点内则多出了一个“大家伙”作为“新帮手”——一台兼具安检扫描、身份信息识别等功能的“快件寄递安全的监测平台”已然“就位”。
走入圆通速递中兴分部,一眼就能看到网点内的一台新设备,外形乍看起来是一台地铁站内的安检仪,但是又多了一个2个显示屏——
履带前后还个多了两个摄像头。
这个“大家伙”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圆通速递创新研发中心项目负责人袁建兵告诉记者,这台智能X光安检机配备了视频监测系统,系统由高清摄像头、人证比对软件,以及二合一身份证阅读器构成,可以实现鉴别身份证真假,读取和解码完整实名信息等功能。
“在试点的10个网点,我们要求所有揽收包裹都在末端进行安全扫描”,袁建兵表示,此前普通网点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将揽收的快件打包,运抵转运中心后再过机安检,“如果发现一个大包裹里有违禁物品,那就得再拆包,一一检查,很浪费时间”,而现在在末端完成逐一过检的步骤,可以将安全隐患杜绝在源头,大大提升了准确度和安全性。
根据相关规定,快递行业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达到“3个100%”,除了100%先验视、后封箱;100%通过X光机安检;以及100%实名寄递。在近两年的不断实践过程中,大家也慢慢习惯了在寄件前出示身份证,或出示已经经过身份验证后的二维码。
不过,“快件寄递安全的监测平台”的引入却让实名认证“更进一步”——记者在现场看到,消费者上门寄快递时,出示身份证供机器识别之余,还需要通过“人脸识别”这一关,显示认证成功后,方能将包裹放上安检仪过检。
如果出现人证不统一的情况,系统会自动提示人证不匹配,提醒网点工作人员不能收寄。
当然了,上传至系统的用户信息都经过了加密管控,无论是网点的快递小哥还是后台的工作人员都无法直接获取。
而在该网点的一个小隔间里,挂在墙上的电视屏幕上显示的正是安检机预警系统的界面——刚刚过检包裹的图片共有三张,分别是上机前、安检时、安检后三个阶段。
记者获悉,联网的安检机会将收集到的数据上传至云平台中作为大数据积累,“人工大脑”正在海量数据中慢慢“学习”,“我们的计划是通过后期的继续研发和集成,平台可以实现依据各种物品在屏幕上呈现的颜色和形状,自动判断快件是否为液体或是不安全快件,并在终端弹出相应的报警信息”, 袁建兵表示,目前网点工作人员则主要使用可以检测超过40种的危险液体的手持检测仪,作为日常工作中的补充。
据悉,该监测平台目前已在圆通上海区域内的10个终端网点投入使用,今后有望逐步在其他网点陆续推广。
圆通速递副总裁相峰指出,快递是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其中,快递末端的最后几百米是和消费者最直接接触的阶段。而“快件寄递安全的监测平台”作为上海市服务业重大示范项目之一,围绕智能化、平台化、标准化、公共化、便捷化、集约化的“六化”快递服务收派端体系的需求,对现有的末端网点进行了“升级”,“我们也希望通过技术手段的提升,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给市民更好的服务体验。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做出相应领域内的示范项目,为整个行业探索更多便捷、高效、成本可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