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回应朋友圈文字折叠:鼓励即兴原创


作者:卢忆北
编辑:卢忆北
时间:2019-03-29 17:49

近日,有网友反映,自己复制粘贴到朋友圈的文字,被折叠了。文字仅显示一行,且背景为灰色,需点击后,才能阅读全文。

对此,腾讯公关总监张军发微博回应称,在朋友圈里,复制粘贴的内容,会被折叠更多。如果直接输入,能展示更多内容。原因是,朋友圈鼓励即兴的创作。

图/腾讯公关总监张军的微博

“小彩蛋”是为了原创

周到君尝试了一下,同一段文字,复制粘贴后,仅能显示一行。但若是手动输入内容,则会显示五行,文末还有蓝色的“全文”键,可点击。

图/上图内容为复制,下图为手动输入

不过,张军的微博下,网友评论褒贬不一: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用户表示,自己为了方便组织语言,通常在便签 App 或备忘录中打字,再复制到微信。系统无法识别原创,依然折叠。

图/VCG

显然,微信系统目前只能判断,发布内容是否在朋友圈输入的,还无法检测文本内容是否为原创。因此,网友评论,这个原创保护机制不高级,有一定道理。

尽管这一功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 bug 。但不得不说,微信为了支持原创,煞费苦心,任何细节都不放过。

社交平台为什么在意原创性?

于用户而言,不论在哪个社交平台,发布的内容都是自己人设的外在表现。因此,人们在发布内容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印象管理。这是现代社会中,维护自我形象的一种方式。

毕竟,给他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印象管理: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恰当的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可以使交往顺畅的继续下去。基本形式包括:自我管理和自我行动。

对此,微信开发者张小龙也诠释了他所理解的朋友圈:

发朋友圈,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脑袋里的过程。所以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对自己的人设是有利的。

图/微信开发者张小龙

张小龙曾将朋友圈比作一个广场,意在不给人以社交的压力。那么,当文字内容有了原创性标识,我们为了区隔于复制粘贴的灰色背景样式,特地在朋友圈后台打字,这是否违背了张小龙努力减少朋友圈社交压力的想法呢?

也许只能解释说,在微信团队看来,朋友圈中,内容的原创性和社交性一样重要

而今,社交媒体在设置各式各样的规则,不断改变人们的书写方式。有人统计过,一条被浏览过31861次的内容,被转发151次,被赞245次,但只有66次是真正参与链接内容本身。

很明显,原创性正在被人们淡忘,引用而非参与才是主流做法。借用小说家希拉·海蒂的一句话,你只要几秒钟,就知道自己发布的内容,成不成功。也就是说,你被引用越多,你的社交越成功。

微信对原创性的关注,是否是让社交向前迈进一小步,尚待考查。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