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才是中国咖啡馆最多的城市,它们如何改变城市空间?
由上海报业集团与旗下上市公司新华传媒共同打造的文化品牌“市民文化客厅”,3月30日在新华书店徐汇日月光店举办第四期活动——上观读书会《咖啡馆,有香气的城市空间》。
本期活动邀请《行走的咖啡地图:在上海》《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两书作者的高雪与赵悦说咖啡、谈生活,从咖啡馆论及城市空间。两位作者探访了上海、北京街头巷尾的咖啡馆,搜集咖啡馆里的故事并与咖啡从业者对话,找寻咖啡与城市的联结。
上海从1846年开始就有了咖啡馆,上海也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有数据显示,上海目前已有8000多家咖啡馆开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北京有4000多家深藏于胡同深处,隐身于高楼间。
在上海,咖啡馆的生存千姿百态:有商圈里高大上的咖啡馆,也有街头拐角的网红咖啡馆,甚至还有主打人工智能的AI咖啡馆……近五年来优秀的咖啡馆不断出现,高雪与赵悦联系走访了近200家沪上咖啡馆,见证它们用自己的生命和节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她们在上海街头寻访中发现,上海人从爷叔辈起就有消费咖啡的习惯,比如在上世纪二三十开在上海滩的那些西餐社里,就已有了用虹吸壶之作的咖啡,并且还会搭配炼乳和鲜奶。
高雪说,上海普通市民对咖啡接受度之高,其他城市望尘莫及,比如常有头发花白的中老年人,点一杯30元左右的拿铁,在咖啡馆侃侃而谈。
上海市中心的咖啡店数量之多,几乎遍布每一个街角、每一条小路。只要几个月不来上海,就有一批新店拔地而起。
“作为中国咖啡市场的领头羊,摩登上海吸引着全球咖啡品牌的目光。”据赵悦介绍,2017年底“星爷爷”、Peet’s还没有让大家排够队,如今7000多平方米的星巴克烘培工坊已一夜成为网红,%Arabica、Blue bottle等精品连锁品牌也对上海市场虎视眈眈……
从2012年起,许多到现在依然对行业影响甚大的咖啡品牌纷纷在上海创立,在服务、空间和咖啡品质方面,他们培养和引领了市场,也为全国的咖啡行业输出了人才作出了榜样。
赵悦说,“上海咖啡馆的服务、视觉设计、咖啡出品、经营者的理念和创新能力,跟首尔、东京等亚洲的其他城市比较也不逊色。”
都市里千姿百态的咖啡馆,组合成一个耐人寻味的城市空间,其生存现状和文化特征折射出城市的样貌与文化。
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提出,家庭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职场为第二空间,而城市的咖啡馆、博物馆、公馆等公共空间为第三空间。
在不同城市探访咖啡馆这一第三空间的过程中,高雪与赵悦一路遇见咖啡和咖啡馆的文化、历史、以及咖啡改变人生的故事。
她们说,比咖啡香更吸引她们的是咖啡文化。
在采访中,两人遇到不少有趣的咖啡从业者。许多人为了开出一家符合心意的咖啡馆放弃了安稳的生活,甚至卖了自己的房子。“咖啡是拥有魔力的,许多人的生命也因为遇到咖啡而改变。”赵悦说。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带来消费的场景革命。咖啡馆的流行,背后也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咖啡文化,像某种指标。在经济发展的数据之外,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创意、职业理念等各种元素都繁荣到一定程度,才能催生咖啡馆的热潮。
透过场景理论可以发现,在上海的城市文化中,咖啡馆扮演重要角色。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生活娱乐设施,而是在输出城市精神和文化价值观。
在上海各个角落里开起来的一家家门店,每天都有一些周边的居民来这里打卡、喝咖啡,这样多元化的咖啡馆,让一座城市拥有更多新鲜和活力,也让城市变得更加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