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静安的36路公交车,前身竟然是16路无轨电车


作者:朱杰
编辑:朱杰
时间:2019-04-08 18:54

此前,周到君曾推送了一篇有关淮安路历史的文章,民国时期的淮安路是一条蜿蜒曲折的长马路,远比今天的马路要长得多,至今已有157年的历史。

■《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1910年):麦根路

今天,隶属于巴士一汽公司下的36路,是一条往返于普陀区、静安区和黄浦区的市区公交线路。从东新路光复西路出发的(上行)车辆,在长寿路拐入陕西北路后,就一路向南到昌平路,之后沿着江宁路到新闸路,最后在成都北路口右转弯,再一路向南到终点站卢浦大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36路的前身其实是16路无轨电车,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市区36路公交车路线图(资料来源:百度地图)

1926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将16路和19路无轨电车线路延伸至沪西曹家渡和小沙渡,其经过主要路段就是新闸路和麦根路(今淮安路)。

■《上海公共租界西区图》(1929年)

在1929年老地图上,大家可以找到“無16.19.”的字样,红色虚线表示无轨电车的途经路线。当时的麦根路,对于沟通沪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对照麦根路今天对应的各个路段(石门二路-康定东路-泰兴路-西苏州路-淮安路),除石门二路北段有公交线路途经外,其余路段都是没有任何公交线路。从地图上又不难发现,与麦根路临近的泰兴路和康脑脱路(今康定路)倒是有电车通行(图中红色虚线),特别是19路电车。

■《上海市指南》(1934年版):16路、19路电车站点票价表,起点曹家渡终点三洋泾桥(今江西中路江西南路口)

今天的19路(普陀路江宁路-唐山路通北路),也是一条途经普陀区、静安区、黄浦区和虹口区的公交线路。

■1930年代玉佛寺江宁路上16路、19路电车上下客场景

熟悉上海掌故的人,可能都知道郑逸梅(1895~1992)这个名字。郑老是掌故大家,但在过去,他还有一个更响的名号叫“补白大王”。

好多人都不清楚何为“补白”,其实这和传统的纸媒有关。过去的报纸不时会因为各种原因一时缺少了个把文章或有“开天窗”的情况发生,而郑老最善于写短小文章,正好应了不少报章杂志的“天窗救急”,这种报刊上填补空白的短文就是“补白”。当时有好几份报纸的“补白”都出自郑老之手,雅号也就是这么来的。

■郑逸梅和他编写的《上海旧话》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请他做馆员,上海出版界还约他编写《上海旧话》,郑老在书里记录了不少旧上海时期的重要资料,其中有一篇关于上海电车的文字中就有这么一段:

抗战时期,日寇尚没有进入租界,吴淞江便是天然的界限。吴淞江以北,本属华界,敌机大肆轰炸。后来我方军队向西撤移,敌军更焚烧屠杀,顿使繁荣的市面,化为劫灰。这时16路电车所经的路线,是沿着吴淞江的,乘客靠窗北望,瞧到这种惨状,真欲伤心掉泪。

常州胡君复(中华书局“辞海”编辑,又有“胡氏联选”,风行一时)住在沪西澳门路,他出外绝对不乘16路电车,认为车经吴淞江边,望见荒烟蔓草,败墙断壁,为之触目惊心,要好多天睡不着,吃不下。那位老人家的爱国热忱,真是可敬可佩。

■1937年抗战时期被日军投弹击中的16路电车

当时日机投弹,目标总在吴淞江北,但有一次投偏了,落在吴淞江南,16路某号车中着一弹,死了很多乘客,车辆也被焚毁。后来才把路线改走康脑脱路和武定路。直到现在,仍按着这条新路线驶行。

其实,郑老的这段文字已经把16路从沿河麦根路走向,搬到康脑脱路(康定路)行驶的缘由讲清楚了。1937年10月,日军投弹闸北,但炸弹偏斜落入租界一侧麦根路,不巧击中一部16路电车。据有关资料称,当时死伤乘客30余人,司机186号和查票员62号二人都遭难。

■1980年代江西中路上的16路、17路公交车

■1980年代长寿路西康路口的电车架空电线

关于16路电车改为36路汽车,周到君没有查到具体的档案资料,只在“上海轨道交通俱乐部”网站论坛上,找到一条“谁说说现在的36路与16路电车的关系”的网友发帖。

据留言的网友回忆,1980年代的16路电车是从东新路到江西中路。1987年,为了缓解北京路西藏路口电车过于密集造成供电端压不稳定,16路电车缩线至黄河路。当时,整治措施还包括15、19路往北过苏州河绕走黄河路、新闸路、乌镇路桥、国庆路、曲阜东路、曲阜路。

■今天的36路公交车

1997年,16路电车撤销。36路是16路电车改为汽车后,重新延伸走南北高架。因1990年代南北高架建成后,当时巴士电车曾经有计划恢复16路电车,利用高架架设电车线路,从而避免有关领导关于电车架空线视觉污染的理伦。所以可以说,36路是原16路的西部走向,而64路是原16路的东部走向。


来源:图溯上海 上海轨道交通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