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车迷故事 | 他伴着维特尔一路成长,还曾拖着行李箱与时间赛跑


作者:陈庚
编辑:陈庚
时间:2019-04-11 09:31

落户上海第16个年头,F1正悄然改变着不少赛车迷的生活。谈起F1,每个人都拥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赛车故事。

F1在中国站已经举办了15年,Wayne只缺席过其中的2届,在经历了许多事后,对于这项运动,他更是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止是运动,F1也是探索世界的一个窗口。”

“陪”维特尔度过成长岁月

Wayne与F1的相识或许可以说带有些戏剧性,“我看的第一场比赛是03年的英国站,那场比赛中突然有一位车迷冲进了赛道,引发了安全车,造成了一系列混乱的场面发生。”

2003年英国站,小丑车迷闯入赛道

鲜有的突发事件正好与Wayne“撞在”了一起,这激发起了他对于F1的兴趣。在那之后,他开始了解进站、加油、比赛策略等一系列和F1比赛相关的内容,并渐渐迷恋上了这项运动。

“一个个体的突发事件可以引发比赛进程一系列的变化。”这是Wayne对于F1的初印象。而舒马赫、莱科宁、阿隆索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更成为了他对于这项运动最基础的启蒙。

03年那时候舒马赫是F1的代名词,如雷贯耳。但其实我对莱科宁和阿隆索这两个名字也印象极为深刻。尤其是莱科宁,在那时他仅仅以微弱分差惜败给舒马赫,所以我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Kimi的车迷之一。

然而,当被问道最喜欢的车手时,Wayne给出了一个不同的名字——维特尔。在他眼中,Vet就和自己身边一起成长的同龄人相仿。

2017年 维特尔在Wayne打印出来的照片上签了名
喜欢维特尔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因为Vettel几乎是舒马赫钦定的车王接班人,另一方面则因为Vettel从进入F1的第一天起就有着抢眼的表现,从宝马索伯试车手初露锋芒,到驾驶小红牛在蒙扎雨中强势夺冠,再到在红牛车队开创属于自己的王朝,对我而言他就像一共成长的同龄人一样。

在阿塞拜疆,他拖着行李箱跟时间赛跑

Wayne接触赛车世界的时间或许没有“跨越世纪”那般漫长,但亲身“追逐”F1的经历绝对称得上资深——自04年上海站设立过后,在15年时光里他只缺席过2次,背后的原因则因为初三高三两年受限于备考压力。

即便如此,在学生时代他依旧有办法就看比赛,没办法就想办法。

像巴西站、加拿大站这样半夜的直播,为了保证第二天学习,父母自然是明令禁止看直播的。我只好半夜像做贼一样地偷偷把旧电视机搬进房间看直播,然后隔天顶着黑眼圈去上课。

相比过往,如今早已告别校园生活的Wayne感慨于科技力量的强大,“F1算是信息传播方式演进的一个缩影。现在,接收F1相关资讯、收看比赛的渠道更加数字化和多元化了。”

但也正因如此,过去偷偷躲房间里看比赛的回忆才更显珍贵。“从前传统电视时代看比赛的回忆,有一种有别于如今信息爆炸时代的厚重感。

当然,无论是厚重感亦或是新鲜感,对于车迷来说,都比不上临场感。2005年,Wayne第一次踏进上赛场看比赛,那种弥漫在空气里的橡胶味和汽油味,他至今都记忆犹新。次年,他更是在现场见证了舒马赫的完美谢幕,有幸见证了一段传奇在赛道上的“最后一舞”。

为了拓宽视野,Wayne同样走出国门,去海外追了新加坡和阿塞拜疆站的比赛。这样丰富的经历,自然也藏有许多有趣的回忆。

Wayne相机里的阿塞拜疆站

尤其是2017年的阿塞拜疆站,Wayne见证了一场精彩比赛。“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看到正赛出现红旗,也亲眼见证了安全车带领下Vettel和汉密尔顿剑拔弩张的撞车。”

尽管比赛堪称经典,但他在内心澎湃之余却不得不考虑航班问题。“巴库回国的航班班次不多,假期有限的情况之下,只能首选周日晚上回国的飞机,所以时间比较紧张。”为此,他不得不“忍痛割爱”,在比赛最后几圈时提着行李箱一路狂奔,打车去机场。

“耳边响彻的是F1赛车轰鸣的引擎声,在那时有种自己也在拖着行李箱和时间赛跑的感觉。”

那一站,里卡多最终登顶。虽说没能完整看完一场精彩的比赛有些遗憾,但这段回忆也成为了Wayne现场观赛经历中一个有趣的片段。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