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2岁之前父母最好自己带!犯罪心理学家这样解释“原生家庭”问题


作者:孙立梅
编辑:孙立梅
时间:2019-04-15 15:03

今年大热的电视剧《都挺好》,再次掀起全社会对“原生家庭”的大讨论。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有多重要?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学家、被称为“国内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的李玫瑾在其最新出版的《幽微的人性》一书中,就指出——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心理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大多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

李玫瑾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剖析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发表过这样的论断——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当然,这样的“考试”目前还无法实行,但李玫瑾建议大家在做父母之前,本着对未来的孩子负责的精神,至少要先想好这么三个问题。

1、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如果夫妻二人亟须挣钱或者事业太重要,如果母亲没有时间亲自哺乳,那么最好先别要孩子。否则,极有可能钱挣来时,孩子已成败家子;事业做大时,孩子已成陌路人。

在准备怀孕和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在孩子依恋期内(12岁之前),不让他(她)离开你的身边。

2、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关键在于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在他依恋时期的陪伴时间有多少。

“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我这种搞心理学的学者看来,都是人的问题。我的第一句话是,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第二句话是,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

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变态’的人?为什么这么多犯罪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有很多有关人的成长环境被破坏了。……当这个成长环境被破坏了,人性就乱了,你后来再去教育是没用的。”

3、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

每个阶段需要父母来做些什么;心理抚育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育?如果完全不知道,有无学习的兴趣?如果没有或没时间,建议最好先不要当父母。

如果认为孩子出生后会自然长大,会自然懂事,那人们一定失望。因为只要心理抚养不到位,那么,电视、网络就会教育他(她),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再行动已晚。

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的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父母终于明白心理抚育的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期。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应该成为欲为人父母者的必需知识。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