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起火,巴西国家博物院一场大火把藏品烧得仅剩10%……每一场与文物相关的火灾,都是人类文明无可挽回的损失。
你是否会想起故宫?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宫殿木结构建筑群,全球来访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故宫太容易“火”,又绝对不能“火”。按故宫刚刚退休的前院长单霁翔的说法“消防是故宫的命根子”。
令人欣慰的是,故宫在巴黎圣母院起火的第一时间就召开了“故宫博物院故宫消防安全紧急会议”,网友听闻纷纷为之点赞:居安思危,好!
这并非故宫消防的“临时抱佛脚”,而是长久以来“昼警夕惕”的表现。从每天早上3公里的“负重晨跑”,到时时刻刻检查太平水缸、消防栓、灭火器的情况,这支“紫禁卫士”已经保持了49年的零火灾记录。
相比巴黎圣母院“石皮木心”的结构,故宫的材质和构造,使得消防难度几乎达到了难上加难的“地狱级别”。
上海消防曾总结了故宫消防的三大难处:①房屋非常密集;②布局通道狭窄;③建筑是木结构且含水量低。
具体来说,故宫在7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有1200栋9000余间木建筑房屋,烧起来容易造成“火烧连营”。
其二,故宫的通道十分狭窄且多门槛,大型消防车难以通行,消防队有小号的消防车和巡检用的电瓶车,消防员天天练跑步就为了能及时灭火。
其三,故宫的木材用料是1 m/㎡,远超现代防火标准的0.03m/㎡,而且因为常年的风干含水量只有12-8%,有的甚至全干,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太和殿,其火灾荷载是现代建筑的62倍。
自建成以来,火灾一直是故宫的心头大患。据单霁翔介绍,紫禁城自1420年建成至今的600年间,共发生火灾近100起。再以太和殿为例,这栋建筑在1421年和1557年两次因为雷击发生火灾,两次全部焚毁后重建,虽屡次复苏但也令人惋惜。
虽然很难,故宫却已经保持了49年的“零火灾记录”。这是如何做到的?
故宫消防有相当“原始”的一面。古人用金水河、太平水缸、激桶、金鸱、封火墙等方法防火灭火,而这些工具中有不少至今都在使用。譬如说,故宫有308口太平水缸,每缸能够贮水3000多升,北京故宫消防中队每天工作的重要事项便是向缸中注水,保持缸水满盈,保证灭火的“第一桶水”。
他们还用跑的方式熟悉了故宫每一个角落。晨跑行经神武门、西华门、午门、东华门,全程3公里,耗时10余分钟,背负空气呼吸气瓶等设备。故宫有9000间房子,搞清楚每个房子的位置就并非易事,他们还需要把地形跑熟,从而在消防车无法通过时迅速“抄小道”奔赴现场。
不过,当代人与火作斗争,相比古人还是有很多优势的。避雷针可以多装几根;明火都换成了LED灯,而且规定所有灯架和线路都脱离古建筑1.5米以上;全院有5674个智能感烟点式探测器、113台吸气式火灾探测器用作防火;还有4866个灭火器、为故宫特制的小型消防车、32米高的云梯车、防爆消防灭火侦查机器人等高科技灭火设备。
最令人放心的并非工具的好坏与人力的多寡,而是故宫在消防上付出的精力和实干精神。2013年全面实施故宫禁烟令,一年就没收了百万个打火机;2014年说缺少适合故宫地形的消防车辆,之后就有了小号的消防车和电瓶车;2016年中旬说最高26米的云梯够不到太和殿,国庆就用上了32米的云梯;更不必说,“91周年院庆”的庆生方式是最大规模的消防实兵演习……
火险永远不能发生在故宫,这是悬在每一个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是我们安全的紧箍咒。感谢故宫消防这份“没有战功就是最大的战功”的工作,它和“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