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镇丨寻觅古镇新的诗和远方:新创文化进入百姓生活常态


作者:吴玉泉
编辑:丁夏
时间:2019-04-17 19:49

有着千年历史,朱家角是传统的;背倚都市上海,朱家角当然又是现代的。在传统与现代中穿梭,便是古镇朱家角的魅力所在。一两次的文化活动,并不是朱家角的目的。让文化融入古镇生活,才是更高追求。据2006年的不完全统计,古镇上悄然集聚了16家文化艺术展馆。比如丝绸之路展示馆、远古文化馆、稻米乡情馆、桥文化展馆、大清邮局、世界音乐会所、手工艺展示馆、国内首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延艺堂、匾额馆、申窑陶瓷馆、全华艺术馆等。这些艺术大师及书画爱好者看上的,除了有朱家角的水乡风情,还有古镇上日渐浓厚的文化氛围。

同时,居民的生活也变得与文化艺术难分难舍起来。2007年,德国有一家狂欢鼓乐团来到了朱家角作巡游演出。在一处广场上,艺术家们冒着绵绵细雨,着彩装、精化妆,吹、拉、弹、奏,给当地居民和来朱家角旅游的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其实,这样的场景在古镇上已不罕见。那年国庆节期间,朱家角还举办了首届“水乡世界音乐季”,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乐队奏响世界的音乐节奏,让宁静的古镇着实火了一把,32场公益演出共吸引了5万多名游客聆听。就是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文化朱家角”概念开始浮出水面。

通过打造全新的文化形象,朱家角渐渐走出了古镇只能“吃老本”的怪圈。古镇开始实施以艺术来营销的新路。据有关专家指出,文化内涵是古镇生存的核心价值,同时它也在客观上成了吸引世人眼球的法宝,这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文化艺术与商业并不矛盾,就怕不用心做文化,而是将其仅仅作为商业手段,那么古镇的文化形象会变得苍白而虚无。朱家角将“文化”融入其形态和生活中,就是活生生的、毫不矫情的营销。

朱家角这些年一直在寻找这座古镇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发现了自身的文化优势:这里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曾出过许多文人大儒……与此同时,他们还请来阮仪三等10多位专家、学者“会诊”,开出了“要在打文化牌、留文化根上下功夫,给古镇注入文化血液”的处方。于是,古镇将文化纳入规划,并进行挖掘、部署。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将不具文化含量的商业形态逐步置换,推出优秀历史建筑招商,希望能在完整保留原有历史风貌的同时改造内部功能,再造为文化展示馆和企业、文化人士的俱乐部、会所等。古镇保护者们期盼,朱家角定会成为中外文化交融的生动展示区,也告诉人们“文化定能让生活更美好”。

这些年,朱家角最大的变化,莫不过是“红了”“火了”。仅据2016年10月06日《新闻晨报》报道:昨天是国庆长假第五天,随着天气晴好,各大景区游客数激增,个别景区为应对大客流采取了限流措施。据悉,朱家角古镇成为这个国庆节的“最红”景区,与去年相比客流量增加3、4倍。昨日,客流量最大的是朱家角景区,昨日接待游客4.18万人次,同比增长457.2%。实际上朱家角景区在这个国庆假日持续火爆,日均客流量都超过3万人次,每天都要采取限流措施。除了限流,朱家角古镇还在门口设置了蛇形通道,缓解人流通行。至于为何游客扎堆朱家角古镇?一方面金秋时节沪郊古镇本来就到了最美的季节,另一方面朱家角在上海的古镇中名气最大,美食、景点都可圈可点,不仅吸引了外地游客前往,也是本地市民古镇游的首选之一。

来源:朱家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