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0年代小说《围城》在国内大热开始,钱锺书就成为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作家之一。几十年来,与钱锺书、杨绛夫妇相关的传记、回忆类文字层出不穷,但能获得传主认可的,却寥寥无几。
■《围城》1980年版本
日前,钱锺书曾经的同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原所长陆建德在清华大学举行讲座,与读者分享自己对小说《围城》、对钱锺书其人的看法。
在提到钱锺书为何没有撰写回忆录时,陆建德称:
“钱锺书先生不大喜欢回忆,他说有的人写回忆文章或者写自传的时候,他们的想象就变得特别丰富,真的让他写作的时候,想象力不过如此,十分平庸。”
钱锺书1998年去世,享年88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都留下了自传或者半自传性质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成为后人研究他们的最重要的一手资料。但一生著述甚丰的钱锺书,却并没有留下类似的作品。
对于一生中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钱锺书也只在1947年初次出版时,写了非常简短的序,表示:“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
■最早的《围城》,1947年版本
陆建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1982年毕业后由国家教委选派留学剑桥大学。1990年,陆建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任职,与钱锺书、杨绛先生成为同事,交往颇多。
对于钱锺书为何没有留下自传性质的作品,陆建德称,这是因为钱锺书对自己一直是“特别警觉”的。
“他实际上知道人家有很多人借着回忆自己的身世来自我标榜,叫他写回忆文章,他说我是绝对不做的,他说一旦我要写回忆文章,我心里面就有一个小鬼要跳出来跟我作对。这个小鬼是什么?就是希望钱锺书先生自己为自己美言几句。
他说人有时候禁不住要受这种诱惑,他说我是不能来写回忆录的,我要来写回忆录的话,这个小鬼肯定要捉弄我。”
1953年,钱锺书进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西方组),后来划归外国文学研究所。陆建德笑言,1950-60年代,社科院外文所在创作上的力量非常强,像杨绛、冯至、卞之琳、李健吾等,都有极佳的中文和外文修养。
“钱锺书先生不太愿意做翻译,杨绛先生翻译做得很多。她翻译《堂吉诃德》,杨绛先生有的作品的翻译在很多时候也会跟钱锺书先生一起切磋讨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的一个合作。”
■《围城》2017年版本
不愿意做翻译的钱锺书,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却做出了卓越的成绩。1955年,在郑振铎、何其芳、王伯祥等人的支持下,钱锺书被借到中国文学所,穷两年之力完成《宋诗选注》,选注了宋代81位诗人的297首作品。
1958年,《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迄今仍是受到业内专家和普通读者双方欢迎的宋诗选注版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