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路从来不是一条没有故事的小马路。
最近的故事里,有一家开业了14年的高端家居店CASA PAGODA贴出黑色告示:搬迁清仓。
据说是因为房租增长60%。
这引发了人们的唏嘘:连高端都要逃离泰康路了。在高涨的房租面前,谁都没有路。最先被逼走的,可能正是那些10年+上海小店
“拯救小店”的情绪被点燃:我们一定要做点什么,来救救这些10年+小店。
且慢。
“在上海,真的会因为涨房租而活不下去吗?”在泰康路开店15年的王昊“王厂长”提出疑问。
同样的生存环境之下,泰康路上依然有开了15年和29年的小店。
他们的故事清晰地说明一个道理:逃离只需要一个理由,活下去却各凭本事。
一
开了15年的店和开了29年的店相距不远。
开在泰康路318号的小蔡修理店看着288号的288Livehouse酒吧开张,言谈中颇有一种“我看着它长大”的长辈感。
288Livehouse酒吧的老板王昊找小蔡修理店的老板蔡殷辉配过钥匙。
他有点摸不清这个在泰康路蛰伏了30年的启东人的路数:“他的店面应该是早前自己买下来的。”
蔡殷辉没想到他看多了泰康路上的“都市传说”,自己也活在别人的传说中。其实,他的店面和各家小店一样,是租下来的。
■蔡殷辉在泰康路开店29年,不经意间也成了别人口中的“传说”。
从1990年在泰康路摆摊位开始,他从“小蔡”变为“老蔡”。
修理店也经历了路边摊、在别人的店里租借柜台、拥有20多平方米的门面,到现在变为窄窄一条,缩挤在咖啡店和手机贴膜店当中。
房租成本从1990年的室外摊位费60元,到现在,已增长了100多倍。当然,收入也有100倍的增长。
所以蔡殷辉依然把店开在泰康路上:“我在这里,只怕没地方开店,做的话倒是每年都能赚钱的。”
■一个小小的门面,三分之二是咖啡店,三分之一是老蔡的修理店。
王昊走入泰康路是在2004年初春的一个夜晚。
他去和288酒吧的老板娘谈合作意向,他的筹码是5万元积蓄和多年的音乐经验。
两人一拍即合,老板娘负担房租,王昊负担歌手和店内工作人员的费用,所得利润按比例分成。
当年4月1日,以全新合作方式运营的288现场音乐酒吧正式开张。
15年间,租金涨了很多倍。2014年的那波上涨最为“惨烈”,合伙人再也无力承担上涨的租金,宣布放弃。
王昊舍不得,承担全部投资,准备继续撑下去。房租太贵,逃离?不,同样的房租,租不了一楼门面房,那就搬到二楼去。
所以现在走到泰康路288号,会看到一块指示牌:去288Livehouse,由弄内上二楼。
■由于租金暴涨,288Livehouse从一楼搬到二楼。
15年间,生意有波峰,也有谷底。
好的时候,场场爆满,门口有人排队,一年能赚上几百万;惨淡的时候,几百平方米的场子,只有零星四五人,三个月可以亏76万。
“有的人叫我说说成功,我说我有什么成功啊,只是在死磕。开店永远有最难的时候,几年会来一次。”王昊强调说。
“对开店的人来说,成功只是一时的过程,它永远不可能是一个持续的结果。”
二
小蔡修理店看上去和泰康路的“路风”不搭。
在这条充斥着创意设计潮店、网红饭店、旅游纪念品小店的马路上,一家以店主姓氏命名的修理店看着实在又土又过时。谁会光顾?
殊不知,这家店应该是泰康路上光顾率最高的小店之一。
不是谁都会进高端家居店一掷千金,不是谁都会去设计品店买潮品,不是谁都需要买一盒雪花膏……
但不管是居民还是店主,谁都有换把锁的需求。
“阿蔡,帮记忙伐啦?帮我装把锁。”采访时,一个穿着红色滑雪衫的光头爷叔走进店来问。
蔡殷辉顾及着和我的聊天,回答爷叔:“现在有点事体,下午过来好伐?”
“好的。吃过中饭,我来叫侬。房子太小,小鬼头接回来不好做功课,那间房子正好空着,调把锁,给他做功课。”
■从老蔡的店里望出去,每天可以看到泰康路上人来人往。
泰康路一大半的房子,蔡殷辉都走进过,因为随着不断调换租客,他都被叫去换过锁。
最夸张一次,同一间房子,短短几日内,他被叫去换了九次锁。
房子早就被转手了很多次,二房东借给三房东,三房东借给四房东,四房东借给五房东。
大概是经济上有矛盾,一换好锁,就会被人浇入502胶水黏上,反复多次。
当然,修配钥匙、换锁并不是小店的主营业务。配钥匙10元一把,换锁几十元,需求再大也不足以保持收支平衡。
看上去“过时”的小蔡修理店其实是泰康路上最“时髦”的小店,它一直在与时俱进。
蔡殷辉1990年开修理铺时,收入的大头来自修打火机。
1990年代,上海男人的奢侈品是一只两百多元从日本带来的打火机。不过电热丝容易坏,坏了当然舍不得扔掉,花十几二十块钱修一下。
“人家在单位里上班一个月才两三百块,我修一只打火机就相当于人家一天工资了。”
等到一次性打火机流行,修打火机生意退出历史舞台。
蔡殷辉就去找同乡学了修小家电技术,电水壶、电饭锅、豆浆机这种小家电,成为修理大头。“2010年前,电水壶的线一年就要卖掉几百根。”
后来家电的价格越来越便宜,就连电视机坏了,人们也是买个新的了事,谁还要修小家电啊。
小蔡修理部的主营业务又逐渐转为钟表修理。
■蔡殷辉的儿子蔡杰,修理高档手表的手艺已经超过父亲了。
“我刚开店的时候,没什么贵表,来修的都是上海牌。”
“现在劳力士、欧米茄,一天就要搞几只,客人过来,几十万的手表往柜台上一放,单子都不用开的。”
店里加入了强有力的伙伴——蔡殷辉的儿子蔡杰,他拜师学了高档手表修理。蔡殷辉自己也承认:“修表的手艺,儿子比我强多了。”
修理靠的是技术,修不好,客人就不会再来,也不会介绍生意来。
蔡家父子技术不错,做生意也有人情讲,几块零头,不用客人说,自动就会拉掉,所以多的是回头客。
泰康路上的老居民即使搬到其他地方去,还是会回来找他们。
修表的业务扩展了,换表带的生意也多了。蔡殷辉把一整面墙都做成玻璃橱窗,展示各种各样的表带。
他的意图是泰康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多,看到一面表带墙就知道这边可以换表带,有需要的会进来问一下。
■随着修表业务开展起来,老蔡顺便拓展了订做表带的服务。
有的游客经过,要定做表带,蔡殷辉和蔡杰会留下对方的微信,通过快递寄去。
蔡殷辉说不出做生意的道道,他只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要生存,不动脑筋不行的。如果我只会修打火机,早就被淘汰了。”
- END -
写稿子:顾 筝/ 画图画:二 黑/
编稿子:韩小妮/ 拍照片:杨 眉 顾 筝/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刘 真/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