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50个世界地球日之际,筹备多时的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展区“正式开门迎客。展区内,水獭、獐、豹猫、华南虎、东方白鹳等20多种动物诗意般居住着。也许你会惊讶,豹猫、华南虎这些难道也算本土动物?没错,根据历史资料,它们历史上的确曾经生活在上海或上海周边地区。据悉,该展区是国内首个以”乡土动物“冠名的动物展区。
狗獾钻洞,豪猪散发着臭味
走进乡土动物园展区,或见一叶扁舟靠泊于江南小河的水面,或见茅草亭立于一角,一派乡土田园风光。
展区内,夜行动物狗獾正在洞穴里打盹;豪猪背着一身刺,还散发着一股独特的臭味,那正是它们驱赶敌人的妙招……
3万多平方米展区内,生活着20多种乡土动物。
究竟有哪些?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些居民。
【丹顶鹤】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每年9-10月,丹顶鹤都要向南方迁徙过冬,上海是其南下越冬路线的一个重要的迁徙点,直到第二年的3-4月它们才飞回北方生儿育女,进入繁殖期。由于丰富的食物来源和适宜的气候,有一些作为候鸟的丹顶鹤则选择在长江流域永久驻留,成为留鸟。
据传,上海浦东的航头地区曾是丹顶鹤栖息地,有史书纪录唐代大墨客李白和刘禹锡都曾来过当地,并写下不朽的鹤诗。丹顶鹤因其头顶上有一抹丹红而得名。身上大部分羽毛都呈白色,伊然一派仙风道骨,其寿命长达60年而常被赋以长寿的象征。
【东方白鹳】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上海动物园于1982年实现该物种的国际上首次繁殖。体态优美的东方白鹳是一种大型的涉禽,体上的羽毛主要为纯白色。长而粗壮的喙有着强大的捕食技能,其分布繁殖地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远东和中国的东北,越冬地集中在中国长江流域。
东方白鹳的种群在上海地区主要分布于南汇东滩、横沙东滩、崇明东部和北部。近十年来单点单次最高数量10只(2017年11月,横沙东滩),近年来种群数量不稳定。
■丹顶鹤和东方白鹳
【貉】
正宗的上海土著动物,成语一丘之貉的原型,这种小型犬科动物,是一种古老的犬科动物。貉多栖息于河谷、草原和靠近河流、溪流、湖泊的草原地带和丛林中;昼伏夜出,属杂食动物。
在上海动物园就生活着野生貉,运气好游客还能在道路旁及灌木丛中“瞄”到它们。近年来,有好几则关于在上海住宅小区内发现貉的新闻,野生貉在上海地区的遇见率呈上升趋势,这也从侧面验证了上海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渐改善。
【狗獾】
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上海现存体型最大的兽类。因其习惯于夜间出没,因此在野外想一睹“獾”容,也绝非易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狗獾广布于上海郊区,特别是松江、金山、奉贤和嘉定各区。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野生狗獾的数量日益稀少。然而,上海市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狗獾的保护,从2003年开始,市野保管理部门联同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了狗獾的生态恢复项目,用了10年的时间建立起了一个可供狗獾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狗獾的野外种群得到了发展。
■白天,你很难看清楚狗獾,因为它是夜行动物。图为狗獾在自然环境中打的洞穴。
【獐】
上海地区重引入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獐又名河麂,东亚地区特有动物之一,喜欢栖息于江河、湖泊两岸的湿地;单独于晨昏活动。
早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就有獐的分布,在19世纪末其数量还相当多,曾一度充溢于青浦、奉贤等地的市场。但由于长期的自然环境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20世纪初獐在上海地区绝迹。2006年开始进行獐的重引入,开创了国内大型哺乳动物重引入城市绿地的先例。2007年从浙江舟山獐养殖场引进种獐至浦东新区华夏公园饲养,通过10余年的饲养繁殖,扩大形成了100余只的圈养种群,成为上海市獐重引入项目的重点种源繁殖基地,并尝试野化和野放。目前在上海明珠湖公园,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华夏公园,都有獐的圈养种群。
【华南虎】
中国特有的虎亚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华南虎曾经遍布全国,但近20年来野外未见踪迹。根据上海各县志和乡镇志中的记载,最早记录今上海地区有老虎活动的踪迹是从元代开始,共有20余次老虎在上海活动的记录。但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在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后,上海地区再也没有老虎的踪迹了。
上海动物园作为华南虎种群保护与复壮的发起单位,围绕华南虎种群保护的相关项目已经开展,包括华南虎正常生理学指标的研究、华南虎常见传染病的检测以及华南虎犬瘟热抗体的测定等。后续将以华南虎的研究为主线,针对华南虎的保护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繁殖生物学以及行为学等为内容展开研究。
自然环境,帮助动物展示天性
如果这两年你有带孩子去过动物园的话,是否注意到,过去那种铁笼子方式展示动物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将动物放入模拟其原生地的环境之中。乡土动物园展区在设计上同样秉持这样的理念。
整个展区以上海湿地生活环境、丘陵密林自然形态为特色,尽量让动物生活在模拟自然的展区里,表现出其原本的天性。
鸟区由湖面、浅滩、溪流、小岛等湿地景观组成,这些湿地生境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栖息环境,湖面中心小岛上还布置了岩石、枯木、树桩、栖架等设施,不仅有利于展示鸟类的自然行为,还能吸引许多本地的野鸟,丰富了整个鸟区的自然生态。在獐和黄麂的展区内,斜坡、草坪、灌木丛,足够大的空间满足了小鹿们躲藏、奔跑的需要;貉、狗獾、猪獾等小兽展区则营造了以灌木、水池它们喜欢的生活环境,并辅以各种树洞和土穴。
展区设计师上海园林工程公司的何翔宇介绍,这些模拟动物本身栖息地的设计与建设,给与了展示动物最大可能地展示其自然行为以及行为的多样性。
内行看门道:杂乱树杈是动物园的消遣神器
游客来到乡土动物展区,看到的也许就是优美的环境和各种可爱的动物,但其中确实大有讲究的。刚才,说了设计上的讲究。此外,饲养员们还根据每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了很多”小玩样“,丰富动物的生活情趣,满足动物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让生活在展区内的动物真正有“家”的感觉。
【“人造”食物链】在鸟区的湿地环境里,种植了很多水生植物,并放养了部分小鱼、螺和蝌蚪。岛上还搭建了一个“昆虫旅馆”,选择了生态环保的材料(废弃的科普木盒),里边放置了稻草、枯树枝、枯树皮等材料,以便吸引不同的昆虫。这些昆虫和部分水生植物同时也成为鹤类的食物。与此同时,饲养员也会不定时投放一些面包虫和蟋蟀在岛上,让鹤类自行捕捉。
【“杂乱”的树杈】 展区里安放着各种造型的大小树杈,有真有假,看似杂乱,其实别具匠心,它们都是供动物消遣娱乐的神器。小爪水獭深水区的水泥树杈不仅丰富了展区水体环境,还为小爪水獭提供了暂时休息和进食的区域。而浅水区的倒木,既能满足水獭喜欢攀爬的好奇心,又能让水獭在根须“蹭痒痒”。狗獾、猪獾、果子狸、貉的展区内也有大大小小的各式树枝树干,看似“凌乱”地排列着,其实恰恰还原了动物在野外的生活环境,使展区看起来更加自然和谐,减少了人工的痕迹,同时也成为这些“害羞”的小兽庇护的掩体,为它们提供了藏匿休息的场所。
在獐和黄麂展区的草坪上,堆放着由大型树枝、树干堆砌的大“柴火堆”,这个丰容设施有个专业的名字“本杰士堆”,即人造灌木丛,其用石块、树枝堆在一起,并用掺有本土植物种子的土壤进行填充。这些外观自然的天然构造不仅为展区增加了自然元素,也为它们提供了新鲜的食物,更重要的是,本杰士堆为它们提供了躲避的空间,使其行为更自然。
而对于鸟类,树枝则被搭建在树杈之间,形成了栖架平台,譬如在红叶李上用树枝为黑头白鹮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好让它们展示在野外树枝上停留的行为。
【不一样的“窝”】 是“窝”就得让动物住得安心、舒适、温馨。狗獾、猪獾、貉的小窝多是空心的树干,里面铺上树枝,这些小兽结伴挤在一起,空间足够,还能遮风挡雨。果子狸是树栖动物,因此它们的小“窝”被安放在离开地面一定高度的枝干上。豪猪是个大家族,它们住在一个大型的水泥树洞中,树洞两边开口,出入方便。獐和黄麂拥有一座座木质“小别墅”,星罗棋布在草坪上。而像华南虎、金钱豹这些喜欢攀爬跳跃的大猫,它们睡觉的地方就和小动物们不一样了,粗壮的乔木树干被巧妙地组装起来,搭建成为一座座坚固的栖架,既有娱乐功能,供这些猛兽们玩耍增加运动量,同时也是大猫们休息打盹的好地方。
■豪猪
■黄麂
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沉浸式体验】乡土动物区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体验,“沉浸”强调的是“气氛营造、感同身受”,不再是与动物隔离,而是使游客产生“到动物的家里做客”的感觉。同时可以多视角地观赏动物。譬如入口处展示的小爪水獭,为了能让游客观赏到水獭更多不同的行为展示,水獭展区被分为陆地、浅水区、深水区三部分,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到陆地上活动的水獭,还可以观赏到水獭在水上戏水及水下游泳的各种姿态。此外,在小兽区,架高的木栈道连接各个小动物的“家”,至高点处设置观景台,近可观小兽如獐、果子狸、獾类,远可赏湖面上游弋的水禽,多角度、多层次的观赏模式创造了丰富多样的体验空间。
■小爪水獭
【科普讲解与互动】为了让参观的游客学到更多的野生动物知识,了解乡土动物生存的现状,展区饲养员推出了全程步道科普讲解导览。每周四、五、六、日的下午2点,鸟区的饲养员开讲,每周二、三、六、日的下午2点10分,小兽区的饲养员为游客进行讲解导览。除此之外,展区还设计安装了一些科普展板和拒绝投喂等警示牌,狗獾洞穴剖面示意,多媒体循环播放科普教育片,科普小推车讲解等,希望通过这些不同方式传达动物科普知识和正确的参观方式。
科普活动
关爱乡土动物——上海动物园2019年生物多样性系列活动
活动时间:2019年4月22日—6月10日
活动背景:联合国大会于2000年12月20日,通过第55/201号决议,宣布每年5月22日为“生物多样性国际日”,以增加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指定这一天为国际日是以此庆祝1992年5月22日内罗毕会议最后通过的决议《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议文本。
活动内容:
1.“保护本土物种建设生态中国”系列活动
全国动物园联动,在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后进行“保护本土物种 建设生态中国”主题日活动及相关保护教育活动。
相关活动有:1.“动物园里的国家宝藏”——园区活动。为游客、青少年儿童,或团队提供动物园园区乡土物种的保护教育活动,讲述它们前世今生的动人故事,启发公众对本土物种的关注和关怀。
2.“动物园魅力远航”——园外活动。开展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将乡土物种的魅力带出动物园。
2.“虎啸山林”上海动物园虎保护展览
老虎分为9个亚种,其中三个亚种已经灭绝,事实上综观地方志及笔记,老虎在古代几乎遍布全国,但由于历史原因,野生虎逐渐灭绝。新疆虎作为里海虎的分支,虽在清代地方志里屡见记载,如今却早已灭绝;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华南虎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单时,华南虎的野生种群已经消失了,目前仅存有180多头圈养华南虎。
希望通过“虎啸山林”虎展览唤起人们关注虎的保护,希望有朝一日,在大家一起努力下,“虎啸山林”的现象在野外又能普遍重现。科教馆二楼展厅举办以华南虎为主题的虎保护展览,兼顾其他虎亚种。以图片、展板、模型、手工等形式,来进行虎保护宣传。
时间:4月22日—6月10日
地点:科教馆二楼展厅
3.超萌动物探索营
在乡土动物展区举办2-3场亲子活动,激发公众关心乡土动物保护和多样性保护意识。
时间:活动期间
地点:园区
4.乡土生物限时寻
四场生物限时寻活动,内容涉及昆虫、鸟类、哺乳类、植物等,通过活动,让公众了解自然观察记录方法、园区生物多样性状况。
时间:5.5/5.12/5.19/5.26
地点:园区
5.上海动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展
园史室正式开放,通过图文及实物展示,向公众介绍上海动物园自建园以来所开展的各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如扬子鳄、红斑羚繁殖、兽医诊治、保护教育活动等。
时间:全年
地点:科教馆三楼
6.乡土动物展区自主探索、讲解、科普小推车
利用新建乡土动物区,设置若干小问题,结合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线上答题;饲养员、科普志愿者进行乡土动物区步道讲解等。
时间:2019.4.22-6.10
地点:乡土动物区
7.自然课堂讲座
时间:5.12/5.18/5.25
地点:科普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