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的15000名参赛者中,有一群“特殊”的跑友:5位视障跑者、4位听障跑者,他们和32位志愿者都来自“黑暗跑团”。记者从中记录了两位“90后”视障跑者,张立明和马神鹰的故事。
马神鹰是个“沪漂”,来到上海立业、成家,如今女儿已经3岁了。2016年她到“黑暗中对话”体验馆做兼职导赏员,也是在那里知道了“黑暗跑团”,“偶尔他们活动会去看看,但自己一直没有跑。”马神鹰说,跑步并非她原先的爱好,甚至有点阴影,“以前学校运动会,一跑步就很恐怖,一堆人撞到一起。”
张立明从盲校开始就是个运动员,还参加过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不过项目是“盲人门球”。为什么跑步?特简单:减肥。“2011年毕业之后好几年没有动,整个人就不好了,胖了好几十斤。后来车墩影视城一个接力赛,10个人每人跑10公里,我跑了几百米就跑不动了,就开始减肥,减了二三十斤。”
马神鹰的第一个正式比赛,是2018年3月的顾村公园樱花跑。“10公里赛事,关门1个半小时,我跑了1小时25分。”成绩一般般,却让马神鹰满满地感受到跑步的魅力,“第一次比赛印象自然最深刻,那之前我从来没跑过长距离,担心自己能不能完赛。到后来就是不想动、不想跑了。但陪跑一路在喊123、123,可能有3公里,她就这样喊下来的。她这么一喊,我就被振奋到了,赛场上的鼓励、还有那些陌生人给我的鼓励,都深深刻在我脑子里。包括我也鼓励到了别人,本来已经在走了的,看见我就说,那我还是跟你一起跑到终点吧。”
马神鹰果然是有长跑天赋的,仅仅一个月后,她就在去年的上海半马跑出3小时04分这一相当不错的成绩,“那天太热了,我每一个补给站都没有错过。也摔了一跤,不严重,重要的是我又完赛了。”今年上海半马,马神鹰说,她的宗旨依然是“重在参与”。
张立明说,他也是对成绩没有太高要求的,去年上海半马2小时43分30秒,下半年就挑战了上马,5小时30多分钟。“之前拉了好几个长距离,很累很难受,但到了赛场上感觉立刻不一样了,氛围还是挺好的。”让张立明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去年上半马的热,和上马的雨,“这两场的陪跑很辛苦,陪着我跑,根本到不了他们平时训练的水平。尤其上马那天,寒冷的天气可能大家都不想跑了,但为了让我完成首半马,还是陪着。”
说到“黑暗跑团”的陪跑员志愿者,马神鹰也特别感激,“比赛中陪跑员会去帮我们取补给;约着哪里活动,他们会在地铁站等着我们,因为出了地铁路就比较难走,加上有些地方可能不好找,他们就结伴接送,尽可能让我们出行便利。他们对我们特别美好,已经不能说是‘服务’了,这些不是他们‘应该’做的。”
据悉,作为视障公益陪跑项目,“黑暗跑团”已在全球30多个城市组织了超过300场活动并参加了36场马拉松比赛,共参与人数达1万多人。今年3月起,“黑暗跑团”加入了每周三晚在交通大学操场的阿迪达斯员工夜跑活动,而且阿迪达斯的员工也在夜跑中学习、训练做公益陪跑员。上半马前,4月13日adidas runner还和“黑暗跑团”团队合作在adidas runbase进行公益陪跑活动。
跑团丰富的活动,让马神鹰和张立明感到开心。“我活着就是要体验人生,做没做过的事,体验各种不同的东西。我喜欢化妆,让自己美美的;我喜欢煮咖啡,烘焙,工作很忙、还有小孩要照顾,但我还是想抽出时间来跑步,我最自由的时候就是出来活动的时候,跑步也是其中之一。”马神鹰如此说。
而张立明也说,跑步是一种非常好的减压方式,“我在家待的时间比较多,跑步能让我跟人交流、还能出汗,非常开心。更何况跑团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会带给你很多新鲜的知识。遇上自己同领域的,还能向他学习一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