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看,你家门口有没有“重量级”的保护文物?你又是否了解TA背后的故事呢?
地址:宋园路21号
宋庆龄墓位于上海宋园路宋庆龄陵园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的安息之地。宋庆龄墓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类。
宋庆龄陵园在宋庆龄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占地约12公顷,由宋庆龄纪念设施、名人墓园和外籍人墓园以及少儿活动区四个部分组成。
地址:愚园路1376弄34号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被迫停刊。中央机关从武汉迁上海后,决定继《向导》后重新出版中央机关刊物,定名《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一楼陈列《长宁区革命史料史迹展》,二楼为编辑部复原陈列,突出历史人物的工作场面和内容。
地址:江苏路389弄21号
此处革命旧址见证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的辉煌过去,因隐蔽工作出色,这一国统区最大的“红色秘密基地”从未暴露,甚至在解放后很长时间里,这栋小楼的特殊意义都不为人所知。经过多方考证,1992年6月,这里才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愚园路1136弄31号
王伯群住宅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原是国民政府交通部长、何应钦的内弟王伯群(时兼大夏大学董事长、校长)为娶续弦大夏大学校花保志宁建造。该建筑系意大利哥特式城堡风格,历时四年,耗资30万银元,于1934年落成。
地址:江苏路155号
中西女塾于1892年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办,教材全部套用美国的中学教材。宋氏三姐妹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毕业于这所学校,我国的教育家俞庆棠、外交家龚澎、中科院院士黄量、企业家荣漱仁、文学家张爱玲、艺术家顾圣婴也均出自这所学校。
地址:万航渡路1575号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位于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包含格致楼、韬奋楼、六三楼、四号楼等优秀历史建筑在内,是我国具有鲜明特点的一批近代建筑,建筑群格局完整,绝大多数历史建筑保存完整,校园文化和保护基础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建筑文物保护价值。
地址:愚园路1315弄4号
路易·艾黎,1897年12月2日出生,新西兰人。1927年4月21日来到中国,此后长期居住中国。他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了整整60年。此故居是一幢三层的西式住房,路易·艾黎曾在此居住十余年。
地址:兴国路72号
兴国路住宅建于1934年,这里曾是太古洋行建造的太古洋行大班邸宅以及专供洋行高级职员居住的花园别墅,现在是兴国宾馆的1、2、6号楼。建筑风格为英国帕拉第奥式,由苏格兰建筑师Clough Williams Eeuis在英国遥控设计。
地址:华山路1626号
李鸿章祠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隐身在百年名校复旦中学内,是一栋檐角飞翘的典型中式建筑。高耸的屋脊上雕塑着龙的图案,还有“万代公候”4个大字。
地址:番禺路60号
孙科住宅位于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大院内。约建于1931年,砖木结构三层,西班牙教会式花园住宅。原为匈牙利建筑设计师邬达克(L.E.Hudec)设计的自住房,1929年邬达克因在承担慕尔堂工程中遇到了麻烦,孙科曾帮助了他,邬达克因此将此宅以低价让给了孙科。
地址:泰安路115弄1-8号
泰安路115弄的8栋花园洋房由德国外侨在1912年到1936年之间建造,供德士古洋行的高级职员居住。解放前夕外侨均撤离,此地逐渐成为了部队及地方干部居住的寓所。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授,毛泽东的挚友周谷城。这条弄堂里的6号洋房,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他的居住地。
地址:虹桥路1290号
万国公墓,初名薤露园,1914年建成。后更名为"薤露园万国公墓",指不受国籍、种族、姓氏等限制,中西人士皆可安葬的公共墓地。1984年万国公墓改为宋庆龄陵园,其名人墓区与外国人墓区对外仍称万国公墓。墓葬者有清朝、国民政府的达官显贵和富商巨贾,也有辛亥革命以来的社会名人和进步人士。在鲁迅公园建成之前,鲁迅先生也曾埋葬于此。
地址:虹桥路2409号
沙逊别墅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当时的上海地产大王——英籍犹太人沙逊的度假别墅,沙逊在虹桥路上共有二处别墅,另一处位于程家桥附近,即现在的虹桥路2310号的罗别根花园。
地址:虹桥路2310号
罗别根花园曾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伪占领,后辗转到寅丰公司老板名下。1956年寅丰公司老板举家迁往香港,该产业归上海纺织局所有,长期作为纺织系统疗养院,20世纪90年代纺织局将该别墅租给海南置地集团上海总部。
地址:淮阴路200号
姚氏住宅现为西郊宾馆四号楼,其室内有小桥流水、毛石墙面等,复刻了美国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落水山庄”。原主人姚乃炽,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水泥厂的总经理,其厂内生产的“泰山”牌水泥曾用于钱塘江大桥、中山陵等工程。他的父亲姚锡舟曾创办姚新记营造厂,建造了上海第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楼——德律风电话公司大楼。
地址:可乐路17号
息焉堂也称圣母升天堂,“息焉”意为“息于此”,起初为信徒举行安葬仪式祈祷时使用。由马相伯、朱孔嘉、潘世义、何理中等人发起创建,后经考证,系邬达克作品。息焉堂是上海少见的采用拜占庭穹顶的天主教堂。
地址:淮海西路570号
上钢十厂冷轧带钢车间建于1956年,经过重新定位和保护性改造后,这里建起了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并围绕其形成了红坊创意产业园区。上钢十厂的改造将厂房的高大空间、框架结构等特点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既体现城市艺术活力,又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是工业遗产改造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