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公布了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全市新增非遗项目31项,其中4个项目由浦东申报;扩展进入前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项目19项,含浦东申报项目2项。
本次浦东新增6个市级项目中,书院镇杆秤制作技艺和芦苇编织上榜。
浦东获批的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书院镇项目)
杆秤制作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保护单位:书院镇文化服务中心
过去,很多浦东南部地区居民依靠贩卖蔬菜、水果为生,杆秤是当时最主要的计量工具。杆秤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携带方便,它由秤杆、秤砣、秤盘三个部分组成。做买卖时,生意人手握杆秤,挂好秤砣,栓好秤盘,架势搭上之后,一桩生意也就成了。
在书院镇路南村,有一户潘姓人家四代制作杆秤,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现年75岁的潘仁官为非遗传承人。早在民国初年,潘仁官的爷爷潘耀官就已开始制作杆秤。潘仁官的父亲潘子楼耳濡目染,1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杆秤制作。潘仁官作为潘家第三代传人,18岁随父亲学艺,已连续制作杆秤近60年。如今,潘家的杆秤制作技艺已传承到第四代——潘华弟的手里。
由于电子秤等现代衡器占领市场,年轻人无意学习杆秤制作技艺,这一技艺一度只能靠家族方式脆弱传承。近年来,书院镇文化服务中心通过“一小时民俗传承进校园”“非遗暑期大课堂”等培训活动,吸引市民、学生学习杆秤制作,同时学校也开设了杆秤制作兴趣班。在书院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里,手工杆秤是重要馆藏。
芦苇编织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保护单位:书院镇文化服务中心
芦苇,又称“芦头”,是沿海地区最普通的一种植物。芦苇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适合在江、河、湖、海岸、淤滩等湿地环境中生长。由于芦苇具有特殊的韧性,同时兼具柔、轻和防潮的自然特性,生活在滩涂湿地的先民们,很早就开始使用芦苇来编织各类物品。
浦东南部的沿江、沿海地区均有芦苇编制技艺。早期的农民因为物质条件匮乏,所以几乎每家每户均会使用芦苇制作各类生活用品——芦叶可以包粽子;芦花可以装枕头胆,扎扫帚;芦苇杆用途最广,人们用它来做芦头帘子,茅屋的隔断等。除了物质方面,芦苇编织还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慰藉,“媳妇过门学编席,逢年过节穿花衣”等俚语,在谈笑间突出了芦苇编织当时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书院镇的芦苇编制技艺早在三百多年前书院成陆时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先民靠海而居,滩涂湿地上遍地的芦苇在他们手上开始最原始的编织。书院镇塘北村芦苇编织艺人唐永恩家的制作技艺已一百多年历史。从清光绪年间开始,唐永恩的曾祖父唐庆勇拜师学艺,开始唐家第一代编制芦苇编织的历史,代代相传的技艺,流传至今。
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红色标注项目为书院镇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项)
曲艺 锣鼓书
曲艺 浦东说书
曲艺 浦东宣卷
传统音乐 上海港码头号子
传统音乐 琵琶艺术·浦东派
传统舞蹈 浦东绕龙灯
传统美术 上海绒绣
传统技艺 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间文学 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
民间文学 川沙民间故事
传统音乐 江南丝竹
传统音乐 浦东山歌
传统舞蹈 卖盐茶
传统舞蹈 打莲湘
传统舞蹈 花篮灯舞
曲艺 上海说唱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鸟哨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海派魔术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太极拳(龙身蛇形)
传统美术 石雕
传统美术 灶花
传统美术 三林瓷刻
传统技艺 三林刺绣
传统技艺 高桥松饼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下沙烧卖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三阳泰糕点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
传统技艺 兰花栽培技艺
传统技艺 手工织带技艺
传统技艺 微型明清家具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古船模型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海派盆景技艺
传统医药 张氏风科疗法
传统医药 杨氏针灸疗法
传统医药 益大中药饮片炮制技艺
民俗 圣堂庙会
民俗 三林老街民俗仪式
传统戏剧 沪剧
民间文学 曹路民间故事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太极拳(叶传)
传统技艺 芦苇编织
传统技艺 杆秤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 喉吹药制作技艺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间文学 浦东灯谜
民间文学 浦东山歌
民间舞蹈 打莲花
传统戏剧 沪剧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季家武术
传统美术 浦东剪纸
传统技艺 肉皮汤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龙潭竹篮
传统技艺 三林本帮菜
传统技艺 浦东土布纺织技术
传统技艺 三林酱菜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三林崩瓜栽培技艺
传统技艺 三林标布纺织技艺
传统技艺 浦东三角粽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龙潭酒酿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芦苇编织技艺
传统医药 胡氏中医妇科疗法
传统医药 张氏整脊疗法
传统音乐 江南丝竹
传统技艺 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
传统技艺 传统凿纸技艺
传统技艺 醉螃蜞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灶台砌筑技艺
传统技艺 凤露水蜜桃栽培技艺
传统技艺 老桥头酥式月饼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牛肚咸菜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盐仓水晶年糕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周浦羊肉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浦东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