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陇中学是普陀区的一所普通公办初中,前不久举行的校园开放日上,前来参观的家长直截了当地问了校长王洋三个尖锐的问题——“你会在这所学校待多久?”“兴陇中学和曹杨二中是什么关系?”“中考时名额分配会有多少分配到兴陇中学?”
王洋告诉家长们,“我们会用三年时间,把兴陇中学办成普陀区的好学校!”在他看来,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对这所学校充满期待的表现。
王洋是上海知名的高中“八校”之一曹杨二中的校长,作为特级校长流动到该校担任管理,而这所学校还被列入了上海市百所公办初中强校计划,这让对口兴陇中学的家长们觉得“有盼头了”。
刚刚,市教委公布:本市公办初中强校计划启动以来的新成效。与去年同期对比,今年参加实验校校园开放日的家长人数明显增加,不少家长表示,学校的变化和提升是实实在在的,提升了信心。
去年,市教委确定了116所“强校工程”实验校,覆盖全市16个区,从资金、师资、专家指导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最为家长期待的,是该工程与“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简称“双名工程”)紧密结合。通过配备和培养,每一所“强校工程”实验校都将拥有一名市级名校长(含培养对象、特级校长)、两名名师(含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名校长和名师培养对象(中学学段为主)在培养期间应有在“强校工程”实验校专职从教3-5年的经历。每一所“强校工程”实验校将有不少于5%的教师纳入第四期“双名工程”的“种子计划”。“强校工程”实验校的管理团队和师资结构将得到明显改善。
对兴陇中学的家长来说,特级校长王洋到该校任职,就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对家长来说,成绩是衡量一所学校最直观的标尺。由于公办学校必须均衡编班,班内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老师教学时难以兼顾所有学生,而且师资青黄不接,导致该校好课率低于区内平均水平。
为此,王洋率领全校教职员工共同攻关,首先突破重点学科,以高中为龙头 ,建立专家教学处,组织曹杨二中的老师到兴陇中学听课、指导,结合区教研院的专业数据,共同确定课程改进内容;而曹杨二中的数学、语文等多名特级教师在兴陇开设了教学基地,带领集团内的老师,以绿色指标评价为基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低年级口语表达、语文深度阅读、初中数学教学实验、学生分类大备课、减少无效作业……
不仅如此,兴陇中学还开设了意大利语课程,并与同济大学合作,强化科技拓展课程,开设了“小苗圃计划”,由同济大学教授给该校八九年级开设科创课程,并由曹杨二中老师进行辅助。
不仅如此,集团内的曹二附属学校、兰田中学两所初中也一起加入,开展三校老师联合备课,而与高中老师的衔接,使初中老师能知道每个单元知识漏洞在哪里,并及时补缺补漏。
这种紧密型集团建设的做法,让兴陇中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王洋坦言,“兴陇中学和曹杨二中已经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我有信心,三年后效果一定是能显现的!”
强校工程的另一个“法宝”,则是与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紧密结合。由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优质品牌初中学校领衔组建紧密型集团或学区,鼓励优质民办学校托管,采取“一带一”“一带二”等方式集中优势资源全方位支持“强校工程”实验校建设,强化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的流动。
黄浦区教育局局长姚晓红介绍,该区有13800名初中生,其中有5所学校加入了强校工程,包括1所完中、2所初中和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区里牵头搭建联动机制,让这5所学校与该校的知名高中结成“亲友团”,由向明、格致等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深入对应的初中,将初中办学绩效和高中绩效评估挂钩,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指导发展,推动紧密型学区集团化办学。
在这样的“亲友团”里,既有初中生走校去对应的高中上课,也有高中老师来初中任教,格致高中的慕课平台对应昌祺学校的学生开放,丰富该校的课程形态;卢湾学区的职业体验活动,让启秀实验中学一起参与;在高中的帮助下,这些初中也逐步建立起各自的学科特色,如金陵中学就进一步拓展了校本特色的金融财经素养课程,而启秀实验中学则以机器人项目作为科技教育特色……
不仅如此,黄浦还成立了区级、校级专家组,建立了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团队来帮这些初中“搭脉”,通过专家引领、区内优质初高中一起带教,浸润式的培训培养,搭建起一体化的培养平台,真正做到了学区、集团教育资源共享。
姚晓红说,原先高中三年,初中四年的学制,在推进强校工程后,学校的培养迁移了,高中可以用七年的时间对创新人才进行一以贯之的培养,而学生也能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要求。
上海市第五中学是虹口区的一所百年老校,今年,该校家长收到一个好消息——该校要搬迁至彩虹湾地区,这所新校舍是虹口区全区硬件标准最高的。学校面貌的焕然一新,也让家长们对该校入选“强校计划”后的改变有了直观的感受。
不仅如此,杨浦区包头中学旁边原来是个加油站,加入强校工程后,教育局收回了土地,将加油站拆掉,重新规
划,准备建设学校的综合活动楼;而浦东新区启动学校更新工程,向19所实验校倾斜……许多学校普遍感受到,原先区里各种教研展示活动参与机会较少,但作为强校工程实验校后,被推到了“聚光灯”下,硬件设施得到了改善,办学质量也更有信心。
据悉,“强校工程”实验校将坚持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完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及时配置听说测试教室、创新实验室、理科实验室等设施设备,深化学科教学改革,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养。
虹口区有26所公办初中,其中有5所学校入选强校计划,涉及1300名学生和260位教师。
改变来得很快——5所学校里都来了新校长或书记,通过编制调入、柔性流动,总计有47位老师参与了流动,其中包括第四期双名种子计划的16人;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恢复了原有的教院基因,安排教师进修学院的相关领导进行管理,教研骨干进入学校,甚至直接到对口的小学参加小升初的家长会,让家长对学校更有了解;霍山学校则得到了民办迅行的委托管理,不仅学业上有提升,两校甚至连学期末的汇报演出都是一起举行,学生们表扬的节目质量、精神面貌都很一致,让霍山学校的家长提升了信心。
虹口区副局长孙磊介绍,通过“优质民办托管,优质公办协助,机构协作,学区引领”的方式,将明显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不仅如此,徐汇区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南洋中学则与强校工程实验校南洋初级中学一体化管理,即一个党组织、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办学思想统一、人事管理统一、办学特色统一、管理机制统一、两校行动统一,实施管理共通、师资共建、教学共研、资源共用、特色共创,其中已有32名高中骨干教师到初中任教、14名初中教师到高中进行岗位实训,德育特色课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技、艺术和体育“一条龙”课程等获得学生98%以上的满意度。南洋初级中学在连续获评徐汇区教育系统绩效考评优秀(含单项)的同时,不断获得社会认可,顺利接受了徐汇区教育局要求扩招2个班的任务,校园开放日参加人数也逐年增加,今年达到445个家庭。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7月2日,上海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实施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的意见》,引起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全市已形成128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每一所实验校均已配备1名名校长(含培养对象)、2名名师(含培养对象)、3名指导专家,均已安排支持带动的优质教育资源,均已制定并启动实施强校工程三年规划,学校办学更有信心,办学特色逐步显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度正逐步提升。
为扎实做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市教委组织了22名专家组成的市级专家组,对各区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专业评评估,对各区实施强校工程进行专业指导。2019年1月,市教委召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推进会暨培训会,进一步统一思想,突出强调抓好“一校一策”制定这一关键环节。此后,各区教育局聘请专家,对每一所强校工程实验校的三年规划进行专业评审,目前所有实验校的强校工程三年规划均陆续通过专家评审,进入规划实施阶段。每一所实验校的强校工程规划都对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分析,并寻找制约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提出1-2项重点改革举措。比如闵行区颛桥中学着眼于提升教学质效,着力打造“超越自我的幸福课堂”,将“学习报告”“学习诊断”作为学科教学抓手,夯实“备课精心、上课精彩、辅导精心、作业精致、监测精品”的课堂教学五环节,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原有基础打造航天特色、非遗特色、射击特色课程,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静安区彭浦四中针对部分中年教师处于事业发展瓶颈期、职初教师较多的现象,以区域“反思行动”为抓手,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教学以及教育环节,开展深度的,逐项的反思行动,集聚智慧火花,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并以“基于远程教育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为抓手,整合“信息技术”,探索作业个性化订制、精准化教学。
此外,为打造实验校的强师队伍,各区通过优质引进、学校培育等途径,实现128所都有1名市级名校长(含培养对象)、2名名师(含培养对象),每所学校不少于5%的教师入选上海市第四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种子计划。同时,实验校作为第四期“双名工程”实践校,与“双名工程”高峰计划、攻关计划等精准对接,其中高峰计划入选人员须以所在学校为主体结对区域内1所实验校,每学年赴结对实验校讲学不少于两次,每学年接纳结对实验校的校长和教师影子跟岗学习至少两周;入选“攻关计划”的基地须与实验校结对,将实验校的难题作为研究实践的项目,攻坚克难。“双名”的配备和助力行动,明显提升了实验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
各区因地制宜,采取市和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优质品牌公办初中、优质民办初中、区教育学院等优质资源进行整体带动提升。据统计,已有32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含分校)、5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57所优质品牌公办初中、15所优质民办学校、4所区教育学院、1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职校采取“一带一”“一带二”等方式集中优势资源支持实验校建设。
中考改革方案实施后,本市所有公办初中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名额分配,进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但这也对提升公办初中的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其等这些学生进了高中再抓,不如早点在初中时就抓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
为此,市教委和各区也在不断完善支撑服务体系,确保取得实效。其中,市教委重点建立健全四项机制:一是交流研讨机制,坚持平均每月组织一次片区现场交流活动,每个片区有四个区,点上交流和现场活动、专家指导相结合,促进智慧传递、共同进步;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市交流研讨活动,共享典型区、校实践经验,部署阶段重点工作;二是课程教研机制,聚焦学科教学、学校课程、教师教研三项重点,开展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教学研究项目、初中学科提升课程领导力项目、中小学整体提升课程领导力项目,调动市、区教研专业力量,提升实验校课程教学水平和适应中考改革的能力。三是宣传引导机制,定期编发上海市强校工程专报,跟踪各区和实验校改革发展进程,引领区、校不断进行新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建设强校工程交流在线平台,促进实验校主动参与。同时,在相关媒体开设强校工程专栏,宣传强校工程有效做法和突出成效。四是评估监测机制,将以组织分析、应用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为重点,关注学生学业质量、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家长的满意度,体现学校原有基础上的成长性,以“评估-反馈-改进-提高”的方式,支撑每一所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
浦东新区(19所):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附属中学、上海市新陆中学、上海市大团中学、上海市蔡路中学、上海市六团中学、上海市由由中学、上海市施湾中学、上海市坦直中学、上海市历城中学、上海市建平中学南校、上海市新云台中学、上海市浦泾中学、上海市绿川学校、上海市育民中学、上海市长岛中学、上海市泾南中学、上海市江镇中学、上海市三林中学东校、上海市吴迅中学
黄浦区(5所):
上海市金陵中学、上海市启秀实验中学、上海市清华中学、上海市应昌期围棋学校、上海市黄浦学校
静安区(5所):
上海市五四中学、上海市和田中学、上海市彭浦第三中学、上海市彭浦第四中学、上海市华灵学校
徐汇区(6所):
上海市紫阳中学、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上海市长桥中学、上海市龙苑中学、上海市宛平中学、上海市田林第二中学
长宁区(3所):
上海市省吾中学、上海市泸定中学、上海市虹桥中学
普陀区(4所):
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上海市兴陇中学、上海市怒江中学、上海市武宁中学
虹口区(5所):
上海市霍山学校、上海市澄衷初级中学、上海市第五中学、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杨浦区(7所):
上海市三门中学、上海市鞍山初级中学、上海市思源中学、上海市十五中学、上海市包头中学、上海市杨浦初级中学、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
宝山区(10所):
上海市大场中学、上海市盛桥中学、上海市吴淞初级中学、上海市宝山区高境镇第四中学、上海市泗塘第二中学、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上海市呼玛中学、上海市宝山区陈伯吹中学、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上海市月浦实验学校
闵行区(7所):
上海市闵行区诸翟学校、上海市闵行区华漕学校、上海市吴泾中学、上海市闵行区颛桥中学、上海市闵行区曹行中学、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三中学
嘉定区(8所):
上海市嘉定区启良中学、上海市嘉定区练川实验学校、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上海市嘉定区华江中学、上海市嘉定区华亭学校、上海市嘉定区戬浜学校、上海市嘉定区外冈中学、上海市嘉定区徐行中学
金山区(6所):
上海市朱行中学、上海市亭新中学、上海市金卫中学、上海市张堰第二中学、上海市吕巷中学、上海市松隐中学
松江区(7所):
上海市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上海市松江四中初级中学、上海市松江区泖港学校、上海市松江区第六中学、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上海市松江区新桥中学
青浦区(6所):
上海市佳信学校、上海市毓华学校、上海市青浦区珠溪中学、上海市青浦区金泽中学、上海市青浦区颜安中学、上海市青浦区沈巷中学
奉贤区(10所):
上海市奉贤区古华中学、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上海市奉贤区肖塘中学、上海市奉贤区西渡学校、上海市奉贤区四团中学、上海市奉贤区平安学校、上海市奉贤区青村中学、上海市奉贤区金汇学校、上海市奉贤区胡桥学校、上海市奉贤区头桥中学
崇明区(8所):
上海市崇明区裕安中学、上海市崇明区正大中学、上海市崇明区马桥中学、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中学、上海市崇明区新民中学、上海市崇明区长兴中学、上海市崇明区长明中学、上海市崇明区崇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