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大剧场的入口处,大多标有一根1.2米的身高线。非儿童类演出时,常常“无情”地把一些孩子谢绝在剧场之外。
但昨晚,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里,钢琴家封颖的独奏音乐会,尽管是一场面向成人的演出,没有诱人的多媒体和动画,但却放开了这条“硬性规定”,向所有孩子敞开了大门。
“我的音乐会,从来不限制观众的年龄和身高。”
在她看来,一场音乐会中,也许只有一小个片段能够打动孩子,但这样刹那间的灵魂牵引,也许就为孩子打开了一扇艺术的天窗,“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如果没有他们,未来的观众在哪里呢?”
音乐会上,封颖带来了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德彪西、拉赫马尼诺夫等在内的德国、法国、俄罗斯三大学派的音乐作品。
和以往的演出着装追求舒适不同,当晚,她身着一袭极致梦幻的复古长裙亮相,华丽的大拖尾铺展开来,长度甚至超过了台上的三角钢琴。
“这是一次有趣的尝试”,繁复的服装对于演奏家而言,无疑增加了表演上的难度,但封颖却希望通过这样的“仪式感”,从视觉上,带领观众“穿越”到古典主义时期。“在一所现代化的音乐厅里,演奏300年前的作品,我想让大家在听觉和视觉的感官上得到统一。”
没有多媒体,没有动画片,这样一场专业音乐会,对于儿童“不设限”,不会担心她们在台下吵闹吗?
对此,封颖显然早有准备。“对于一些钢琴家而言,在舞台上被孩子的吵闹打扰也许不太舒服,但我觉得我们可以给孩子再多一点宽容。如果能用音乐打动他们哪怕一点,都很珍贵。”
13岁时,封颖考入上音附中,1996年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求学,2001年毕业从大师班毕业后,她跟随克劳德·弗兰克学习德国学派的音乐结构,并于2002-2009年期间,师从音乐大师涅高兹的高徒妮娜·斯维特兰诺娃修习俄罗斯学派的情感表达与艺术色彩。
但耀眼的履历之外,封颖也曾有过艰辛的童年习琴时光。
我小时候学琴也很辛苦,我妈妈是新疆知青,对我寄予很大的期望,为了练琴挨打的事情,当然有,常常要和妈妈斗智斗勇。但如今回首,能在国外跟随三大学派的大师学习,还是觉得很幸运。
也正因为童年也有枯燥的学琴经历,让她更意识到,激发兴趣,对于孩子的可贵。
2015年,在东艺以动画与钢琴相结合的方式,带来《魔法钢琴》音乐会并大获成功之后,封颖仿佛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琴键下流淌出来的音乐,原来可以点亮那么多孩子眼中的光。
哪怕不是琴童,一样可以在音乐会里脑洞大开。艺术赋予孩子的想象力,可以打通他们的“任督二脉”。
于是,她开始投身于幼儿音乐启蒙的工作中。办儿童音乐会、开公益讲座、上大师课,甚至还出版了一套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图书——“Do Re Mi Fa”在书里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卡通人物,在一个个趣味盎然的故事里,融入钢琴的基础知识与练习曲。
对于国内的琴童和家长,她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想要提高孩子的兴趣,就要让他们真正明白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一个表达情感,充满了想象力,有着丰富色彩的世界。”
其次,好的老师、专业的机构很重要。“小朋友的音乐启蒙无比重要,这是奠定艺术修养、决定未来高度的基础。作为家长一定要做好功课,为他们选择尽可能专业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