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的电影院,除了火爆多日的《复仇者联盟4》以外,大家不妨还可以选择已于昨日正式上映的《何以为家》这部高口碑现实题材剧情片来换换口味。
去年5月,这部黎巴嫩电影入围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评选,并成功摘得评审团大奖。
目前该片在豆瓣上评分高达8.8分,与《复联4》齐平。
影片讲述了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
故事中,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
2007年,《何以为家》导演娜丁·拉巴基在她的处女作《焦糖》中,以独有的女性时间,将五位性格迥异的女性不同的生活轨迹循循展开,塑造了黎巴嫩社会的女性群像;
2010年在第二部导演作品《吾等何处去》中,她借由一个荒诞搞笑的故事,揭示了战争留下的创伤;而在2018年的《何以为家》中,娜丁·拉巴基则把目光对准黎巴嫩的社会底层,展现了战乱国度的生活艰难。
如今,电影《何以为家》以战火连天、社会结构紊乱的黎巴嫩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生长在社会底层的男孩赞恩与命运搏斗的故事。
《何以为家》的创作源头来自于网络上流传的一张土耳其海边的照片,照片中躺在海边奄奄一息的难民少年,给导演娜丁·拉巴基留下深刻印象,她于是踏上了这部电影的创作之路。
“黎巴嫩现在有一、二百万难民,其中流浪儿童的数量占了很大比例,我希望能以电影的形式为这些人做点什么,所以才拍了这部电影。”
为了真实生动地反映黎巴嫩社会现状,娜丁·拉巴基花费三年时间在黎巴嫩进行社会体验和街头调查,她和制作团队的身影经常出现在黎巴嫩的大街小巷。
“包括贫民窟、监狱、法庭等许多场所,我们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研。因为我无权去凭空想象他们的生活状态,只能亲自去看、思考,并把这些记录下来。”
从拍摄方式上来看,该片更像一部故事结构完整的“纪录片”。影片在六个月的拍摄期内完全采取了顺拍,也就是从剧本第一页开始,按照故事发展状态循序渐进。
更让人惊奇的是,出演该片的所有演员皆为普通人,他们的身份有难民、警察、法官等。这就要求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更加费心,
“因为许多演员不识字,甚至也不太能看懂剧本,所以我要求他们自由发挥,让他们在镜头前演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演别人。”
男主角的演员,就是导演在以色利街头发现后,动员他来参加电影的拍摄。
“事实上他就是一个很普通的难民,我们最初遇见他的时候,他才12岁,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由于长期处在营养匮乏的生活境况中,他看起来只有10岁而已。”
她采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让整部电影情感生动,表演真实,但也给后期剪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第一次粗剪出来的片子长达12小时,经过反复多次剪辑后,才诞生了现在的这一版本。”
《何以为家》是导演娜丁·拉巴基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又一次成功诠释,作为一个黎巴嫩人,她的每部电影都瞄准了黎巴嫩社会的真实一面,为观众呈现了很多普通人的现实问题,无论是影片中难民问题、儿童买卖、少女包办婚姻等,都是对黎巴嫩以及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真实写照,让人看后不禁产生深刻思考。
她希望通过《何以为家》这部现实题材影片,能让观众有所共鸣,感同身受,
“我希望大家在看过这部电影后,产生一些思考和领悟,其实我们还有许多能做的部分。”
《何以为家》让人为世界上的苦难而悲伤心酸,更发人深省,也让我们更加懂得要珍惜当下。
周到君倾情推荐,这部现实题材的佳作值得在假期里买张票去电影院静静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