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里,无人驾驶车下雨天依然“进退自如”;商圈地下,智能系统自动调控疏散大客流;医院里,机器人穿梭在楼宇间运送物品……这一幕幕充满科技感的场景,已经或即将在上海杨浦实现。
今天(4月30日),周到君从杨浦区5G网络覆盖建设和应用场景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杨浦要让全区的5G信号连续覆盖,并率先开辟一批5G应用场景落地,涉及交通、安防、医疗等多个领域。
在医院“跑腿”的智能机器人
5G网络建设是通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城市重要的核心基础设施。杨浦区副区长赵亮介绍,对于注重科创创新,拥有10所高校、100所科研院所、7000多家创新企业的杨浦区来说,建成上海市5G创新应用示范区是它的目标。
杨浦规划建设914个5G基站,基本实现全区5G信号连续覆盖,2020年基本完成。今年,三大运营商计划在杨浦区完成705个5G基站部署,截止4月底已建成5G基站79个。
根据规划,5G 信号良好覆盖的重点区域既包括五角场商圈、杨浦滨江区域,办公园区中的长阳创谷及互联宝地,还包括高校中的复旦大学邯郸路及江湾校区、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国定路校区、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及上海开放大学国顺路校区,以及医疗单位中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长海医院、新华医院、肺科医院、杨浦区中心医院。
5G 信号良好覆盖的重点区域包括复旦等高校
周到君了解到,随着5G应用场景的推广,杨浦的交通、安防、医疗、教育、电竞、双创服务等多个领域都将呈现出由“5G+”带来的科技感和新智慧。
在“5G+交通”领域,以长阳创谷园区运行的全球首款L4级无人驾驶通勤车阿波龙为例,它的规划控制决策响应速度已经从百毫秒提高到5毫秒,平均定位精度约在5厘米以内,使车辆反应更为灵敏、驾驶控制的精确度更高,遇到傍晚、阴雨天等不够理想的天气情况也能自如应对。
而在日常交通安全方面,驾驶员视线若受到前车遮挡,容易导致事故。但5G领域 V2X(车与外界的信息交换)技术的支持给出了解决方案。把头车驾驶员能够看到的场景传输给后车驾驶员,就能方便后车应对突发情况。
而有了V2V(车辆对车辆)通讯技术连接,卡车可以实现近距离的队列行驶,队列里的卡车可以进行自动的同步控制,减少驾驶员的工作负荷,提升驾驶安全性。
辅助驾驶系统识别道路目标
杨浦的五角场商圈商业繁华,地下空间四通八达。这类城市特大型地下空间综合体有着客流量大、空间相对封闭的特性,但也存在公共安全方面的隐患。
5G网络拥有高速度、大宽带、低时延的特性,能通过对空间内人流、环境状态等的智能感知、动态识别、即时预警与疏散救援技术的集成应用,发挥及时准确回传视频、预警、灵活部署移动临时指挥中心的作用,构建基于大客流的智能感知及预警综合平台,建立城市大型地下综合体应对重大突发事故的应急保障技术应用指南,成为“5G+安防”领域的示范。
医院每天都有医疗耗材、废弃物需要运送,其中一些含有辐射的物品难免造成污染。今年5月,新华医院与上海电信合作推进的5G人工智能机器人即将落地。届时,人们可以看到机器人在院区、电梯间、手术室之间奔波,从一个楼宇穿梭到另一个楼宇,既节约了人力,又能实现医疗废弃物的无污染回收。
在“5G+医疗”领域,医联体AR远程医疗是不少患者期待的福利。上海联通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海军卫生信息中心等重点医疗单位开展了远程手术协助、远程超声诊断、AR医疗教学、远程诊疗、移动救护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使求医问诊突破距离限制。在新华医院,针对康复病人开展的远端指导可以让病患少跑腿,不用当面找医生就能进行康复治疗。
利用5G及时实现AR医联体远程对接
此外,5G+AR、VR技术还可以在医疗培训方面发挥作用,突破实验设备、实验场地和经费等物理方面的局限性,让更多的医学院学生或医生沉浸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训练,学习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