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未来将形成22条中运量公交通道,究竟在哪里适合规划新建?


作者:钟晖
编辑:钟晖
时间:2019-05-08 10:34

晨报周到日前刊登上海中运量公交线还将继续增加的信息,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大家为此议论纷纷,主要焦点问题在于,究竟哪些路段最需要、最适合新建中运量公交线?目前规划的新线的具体位置及走向究竟如何? 

何处建设中运量有三大要素

周到记者从交通研究部门了解到,上海对中运量公交线的规划设置,主要涉及客运通道走廊、缺少轨交覆盖和道路条件允许这三个主要条件。

结合上海中心城现阶段城市发展特点,上海交通部门选择了中运量实施后预期效果明显,且道路条件较好、允许辅线进人的通道进行方案研究。

比如说目前已经在规划研究中的浦建路—沪南路上的中运量通道,位置是从塘桥的浦建路到外环的沪南路,这是一条典型的客流通道。这里既有动迁基地,又有大居,当地的老百姓的交通出行需求较大。不过也存在一个不利之处:就是这条线上的车流量极大,给中运量的设置带来一些掣肘。为此就需要再做进一步的考量及细化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对策。

中运量或可增加车厢转为“大运量”

根据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所谓“中运量公交”,是指单向客运能力为每小时1万人次至3万人次的公共交通方式。

中运量是一种城市集约型公共交通,其特点是为城区内所有人提供公共出行服务,非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其次是确定费率,价格是政府部门统一制定执行的,非灵活定价,保障的是公众出行的基本权益。此外还有运能要求,单向客运能力应该达到集约型公交的运输能力与运输效率的要求。

 有市民提出,未来的中运量公交是否也像地铁列车那样能“扩编”,以运载更多的乘客。事实上,中运量公交在技术上是可以根据客流变化而调整的。

比如,随着中运量走廊周边地块的开发,客流规模增强,就有可能转变为大客流走廊甚至高客流走廊;当中运量公交难以满足所在走廊日益增长的客流需求,或可以通过增加车厢编组甚至改变制式的方式,转变为大运量公交。

不过,实施“扩编”也存在道路客观条件的制约,车辆加长后的灵活转向就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加长车厢必须谨慎为之。据悉,上海目前还没有“扩编”中运量的考虑。

“轨道交通+中运量”构成公共交通主骨架

根据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市交通委对中心城中运量网络规划进行了深化研究,规划中心城区形成“九横十三纵”的中运量通道网络,共22条中运量通道,总长280公里。

其中,预留向宝山、虹桥、闵行、川沙等四翼延伸的条件,预期在中心范围内将形成“轨道交通+中运量”构成城市公共交通主骨架,基本覆盖中心城范围内主要的公共交通客运走廊,进一步强化公共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引导作用。
研究方案主要涉及范围为“两横两纵一联”5条中运量通道,即北横通道(恒丰路-内江路)、中山东路通道、浦东南路一上南路通道、浦建路一沪南路通道、虹桥路一肇嘉浜路通道,共计53公里。

虹桥路一肇嘉浜路通道较为成熟

截至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是虹桥路一肇嘉浜路、浦东南路—上南路两条通道。其中虹桥路一肇嘉浜路通道西起虹桥路延安西路,沿肇嘉浜路、徐家汇路、陆家浜路至南浦大桥,长约11公里。该条通道初步考虑了路中和路侧两种公交专用道工程方案,预计远期通道客流可达每日7.0万至9.1万乘次。
虹桥路一肇嘉浜路通道建成后,将与延安路、北横共同构成中心城区的中运量“三横”通道,可进一步强化对徐家汇副中心以及沿线商办、居住等各类设施的公共交通服务,并与轨道交通9号线共同构成功能互补的复合公交通道。

第一条南北向“中运量”有望建设

另一条具备较为成熟条件的为浦东南路-上南路通道。据悉,该线路从人民广场(近武胜路)起,沿西藏南路、西藏路隧道、浦东南路、上南路、林恒路至芦恒路枢纽,全长16.5公里,途经人民广场、黄浦区核心地区、世博地区、上南地区、三林地区、三林大居、芦恒路枢纽等。预计近期通道客流为每日4至6万乘次。

据悉,浦东南路上南路通道或是中心城区第一条南北向中运量通道,串联了浦东和浦西,引导三林和世博地区的发展;与轨道交通换乘站点8处,与71路中运量换乘站点1处,可以缓解8号线高峰时段的压力。

图片:巴士公交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