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在二战炮火中逃过一劫的巴赫奇作,昨晚在上海上演


作者:殷茵
编辑:殷茵
时间:2019-05-09 16:05

《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最负盛名的管弦乐作品之一,由六首乐曲组成,展现了巴赫的创作天才和精湛严密的作曲技巧,也如同一座由音乐构筑的博物馆,将巴洛克时期的乐器演奏技法、复调音乐创作技法等留存至今,被瓦格纳称为“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

5月8日晚,受汉唐文化之邀,世界知名巴洛克乐团——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在羽管键琴演奏家、室内乐大师拉斯·乌尔里克·莫特森执棒下,让沪上乐迷得以酣畅淋漓地聆听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品,一窥这部伟大杰作的真面目,走进巴赫创作的黄金年代。

被图书管理员“抢救”回来的奇作

无论从乐器配置、乐章结构还是旋律节奏等方面,《勃兰登堡协奏曲》都显得与众不同,它几乎初步具备了早期古典交响曲的因素和特征,更接近室内交响曲的风格。由于六首协奏曲原本不是一套,所以相互没有刻意的连贯性,造就了这套协奏曲中六首作品风格各异的特点。

然而,这样一部奇作,却险些遗失。

1717年至1723年间,巴赫在柯腾宫廷任职。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原为“六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是巴赫1721年左右献给勃兰登堡侯爵的作品。这六首协奏曲并非原本就成套,而是由巴赫精选过去创作修改后集合而成,因而乐器组合也各不相同。 

由于演奏所需要的乐器超过了侯爵府邸的乐队编制,无法演奏,于是这些作品此后一直被束之高阁,从来没有排练演奏过。侯爵去世后,为了公平地分割遗产,所有物品都被估价。这份乐谱被划入不重要的作曲家一类,于是被低价变卖,只值24格罗申。

几经私人藏家转手,1849年,德国音乐理论学家齐格弗里德·威廉·德恩在勃兰登堡档案室发现了这份手稿,并于次年将其首次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手稿在火车运往普鲁士途中遭遇轰炸,险遭遗失。负责运送这份手稿的图书管理员逃离列车,躲到附近森林中,并将乐谱藏在外套之下,这份手稿才因此完好无损地留存下来。

即兴魅力,让每场演出截然不同

此次为沪上观众带来这部“巴洛克音乐之瑰宝”的,是创立于1991年的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 

乐团艺术总监、羽管键琴演奏家莫特森在演出前的采访中表示,哥本哈根协奏团的特色之一,是使用与巴赫时代在构造、外观、功能上完全一样的乐器。比如,长笛是木质的而不是金属的;使用羽管键琴,而非钢琴;弦乐器的琴弦不是钢制的,而是羊肠线;已经被淘汰的高音小提琴也出现在演出队伍里。

但使用这些古老乐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音乐像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为了让四个世纪前的音乐走出尘封的历史,与当今的观众和世界产生更多共鸣,“在我们的演出中有很大的即兴成分。我们努力在演奏时与观众形成互动,希望观众在现场的体验与在家坐下来听唱片或者看视频有所不同,我们希望我们的音乐能够触及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相较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巴洛克音乐上演的频率更低,与现代观众似乎也显得有些遥远,但莫特森却认为,巴洛克音乐更为简洁,对于非专业观众也更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巴洛克音乐中的即兴元素,让一切充满了未知的魅力。”

在莫特森看来,乐手们在演奏和诠释音乐上就有了更多可能性,而非一成不变,每场演出也不会完全一样。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一旦他们理解了这一点,他们就会更关注当时当刻乐手们在做什么,而不是觉得“这是莫扎特的歌剧,我当然知道它应该怎么演出”。


图片:齐琦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