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
那么问题来了:仅次于江苏人、浙江人,上海的第三大移民是哪里人?
答案是广东人。
他们在外跟人讲上海话,但是在家里却讲广东话。
过年的时候,他们也吃竹笋烧肉,但是餐桌上更要紧的是油角、萝卜糕和“发财好事到手”。
他们从大老远移居到上海,在这里形成自成一体的小世界,很长一段时间里保留了自己的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
这个群体名人辈出,在商界叱咤风云。比如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四大百货公司,都是广东人创立的。
侬好or雷猴
▼点击观看▼
一
■唐善祥(右)和儿子唐大维在他们开的饭店里
78岁的唐善祥和儿子唐大维在上海开了家饭店。
老先生的发型和穿着一丝不苟,带着几分洋气,谈吐在老上海话、广东话和英语间自由切换。
点评上有网友评价:“老板是个很有派头的老先生”,“对客人特别客气”。
饭店的菜单也很有意思:既有腊味煲仔饭、西洋菜白杏陈肾排骨汤等广东菜,又有熏鱼、酱鸭、樱桃酱方等本帮菜,还有炸猪排、罗宋汤等经典海派西餐。
■大胜胡同的餐桌上,既可以看到葱油拌面,又可以看到用广东古法焖的鳜鱼。
“都是平常阿拉自家屋里厢吃的小菜。”对此,唐善祥解释说。
之所以呈现出这样融合的风格,似乎要从唐家的身世说起。
唐善祥祖籍广东中山(原名香山),自从祖父这一代上世纪初来上海做桐油生意,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三代移民了。
唐家世代经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父亲做进出口生意,面向东南亚。叔叔则与潮州人合伙做珠宝生意,在南京东路、虹庙附近开了一家银楼,名叫“庆福星”。
“阿拉屋里老早最多的就是银质挖耳勺,因为开银楼嘛,随便啥人都送的。”唐善祥回忆说。
他还记得,父亲这一辈保留了不少家乡广东的习俗。
“阿拉做贸易蛮噱头的。”他说,“年初二叫‘开年’,老板、伙计都要到店里去,请人来舞狮,还要放炮仗。”
■唐善祥的父亲当年在纽约中央公园
父亲和叔叔帮衬同乡,请的雇员、伙计大都是广东人。“都是人家托过来的。”唐善祥说,“不光有中山的,旁边顺德、番禹、佛山的都有。”
后来由于经商环境风云变幻,唐家还开过一家糖果厂,也是为了那些广东同乡的生计着想。
“阿拉做进出口生意辰光,下头有交关(很多)广东人学生意。”唐善祥说。
“人家从广东到上海,一直跟着阿拉,老亲热的,当自家人一样。侬要是生意不做了,交关职工等于就失业了。”
椰子糖是广东特产,唐家把这门生意,倒是也做得有声有色。所经营的利口福椰子糖,是许多老上海人熟悉的味道。
“为啥阿拉做的椰子糖,社会上蛮认可的?”唐善祥说,“因为阿拉做法不一样。人家是用椰子油做的。阿拉原料用的是进口新鲜椰子。”
■利口福奶油椰子糖的商标设计,如今就挂在饭店的墙上
唐家对于吃这件事,素来颇有心得。
“阿拉爸爸没啥其他爱好,除了欢喜骑马,就是研究哪能吃。”唐善祥说。
因为在香港有亲戚,父亲定期能收到由香港名厨陈荣撰写的《入厨三十年》,偷师粤菜的精华。
父亲擅于烹饪中餐,叔叔则主攻西餐、甜点。
“蛋挞、糯米蛋糕、千层酥……做得来真是好吃!”唐善祥说,“为啥会做西餐呢?因为爸爸、叔叔跟外国的买办老熟的,比方讲苏利文的买办。”
兄弟俩珠联璧合,常常在家里招待宾客。
几十位客人,杯子搞错怎么办?
“阿拉开银楼就有方便地方。打只银的鸡心,上头标好数字,1到50,插在杯子上,不会搞错了。”
■唐善祥的母亲在家中拍的旧照
唐善祥把父亲和叔叔的厨艺传承下来,不过到了儿子唐大维这一辈,似乎要“失传”了。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三年前父子俩开起了饭店。
“再不开饭店,下趟这些味道要吃不到了。”唐大维说。
二
■饭店取名为"大胜胡同“,这与唐家在上海的经历颇有关联。
饭店取名为“大胜胡同”。这是静安华山路上一条真实的弄堂,也是唐家曾经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不过在此之前,和许多广东移民一样,唐家刚来上海的时候,最初在虹口落脚,住在横浜桥附近、四川北路上的福德里。
1941年,唐善祥就出生在那里。
后来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唐家搬到了上海西区。
■唐善祥的父母带着他的妹妹在大胜胡同拍的旧照
“因为阿拉银楼开在南京路上。再加上西区当时是英租界、法租界,发展老现代化的,跟虹口有交关不一样。”唐善祥说。
唐家十六口人先在静安寺住了一阵,随后搬入大胜胡同。
房屋为三层砖木结构的新式里弄,当时是法租界的高级住宅区,邻居多为买办、商人、医生、律师。
■唐善祥年轻时的照片
那时像唐家这样从虹口搬到租界的广东人并不在少数。随着广东人的“迁徙”,一些专门为广东人服务的食品店在西区应运而生了。
“我记得以前静安寺附近有两爿‘广东店’。”唐善祥说,“一爿在华山路上,叫‘民生’,还有一爿在南京西路上,叫‘公成’。”
■唐善祥(左)和哥哥(中)在好朋友(右)家——华山路上的华园合影
广东人煲汤喜欢放些药材,这些店里有煲汤用的黄芪、党参、枸杞、芡实、冬虫夏草;有卖鲍参翅肚干贝等珍贵海味,也有鱿鱼干、墨鱼干、蚝干、广东咸鱼、干鱼籽等家常海货。
店门口通常有一个摊档,卖鲥鱼、鮰鱼、青岛明虾、生蚝、铜盆鱼等广东人爱吃的海鲜,旁边卖烧腊卤味,有叉烧、油鸡、白斩鸡、烧肉、烧鸭、烧鹅、乳猪、门腔等等。
■唐善祥(左)和好朋友的旧照
唐善祥小时候在协进小学读书。他记得每次佣人李妈接他放学,路过民生,会喊一声相熟的斩烧鸭的伙计:“阿周啊,有物事(好吃的)伐?”
伙计就大方利索地斩一块叉烧送给他。
参考资料:
1. 宋钻友,《广东人在上海(1843-194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2. 张元章,《香山人推动上海崛起》,《珠海特区报》,2010年8月15日08版。
3. 谢江珊,《粤商在上海:“广东精神”创造商业奇迹》,《时代周报》,2017年11月。
4. 管鑫杰,《上海的业余粤剧组织》,微信公众号“DeuG”,2017年12月10日。
- END -
写稿子:韩小妮/ 画图画:二 黑/
编稿子:韩小妮/ 拍照片:杨 眉/
拍视频:罗易 林国华/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刘 真/
拿摩温:陈不好玩/
老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