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看过CCTV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吧?小编一季都没落下,每次都看得口水直流。
咱唐镇人的生活是有温度的,唐镇人的命运更是有味道的,酸甜苦辣咸,不管聚散和悲欢,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所以今天呀,小编就给大家讲讲“舌尖上的唐镇”之名厨曹家帮“一条龙服务”的故事。
浦东“三刀一针”的菜刀,出于农村半职业的厨师之手,这些人员非饭店酒家的专业厨师,常为农家“红白”两事烹饪筵席,他们大多收费,有时也不取分文,酒席菜肴之精美完全掌握在他们手中,所以有人尊称他们为“厨师老爷”。
■ 旧时厨师简笔画
旧时,农家办酒席,常请名厨帮忙,菜肴时兴“八盆、八炒、八菜、一大汤”,另加甜羹、甜炒、八宝饭,全由半职业的厨师将鸡、鸭、鱼、肉、虾、蛋、内脏等烹调成色、香、味俱全的8冷盆、8热炒、8大菜。这8大菜就是蒸三鲜、扣三丝、红烧羊肉、油走肉、咸肉水笋、烂糊肉丝、红烧鸡块、红烧鲫鱼,此乃人称“老八样”,独具浦东人的饮食习俗。
■ 传统老八样
出菜讲究顺序,8大菜头道是蒸三鲜,末道是红烧鱼,宾客在吃鱼时常自觉遵循不把鱼吃光,或不将鱼翻身的习惯,以图吉利,如有不慎,有的东家则再将碗鱼端来,补上“吃剩有余(鱼)”。在8大菜中,“扣三丝”显见厨师功底,他们精切肉丝、冬笋丝、火腿丝,三丝均匀,丝丝整齐不倒,装成圆锥形,上盖整只香菇,三色相间,汤头适中,上桌时肉香四溢,入口鲜美,人人赞不绝口。
■ 鲜美的扣三丝
民国时期,唐墓桥地区的半职业厨师很多,常与农村半专业性的“茶担”搭配在一起,为婚丧宴请人家服务,当地颇有名声的厨师就要算位于曹家沟西浜北曹家宅的曹家班了。他们的手艺三代祖传,传到曹鸿熙一代成为“三兄弟组班”,老大曹鸿熙和老三曹鸿庆操持厨房,成为一方名厨,老二曹鸿乾专持“茶担”,备有花轿、灯彩、腰鼓、茶炉子、茶具等设备,服务于接待宾客的礼节,深受大众欢迎。
他们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从其父曹守愚那里接班传艺,三兄弟自十几岁起跟随父亲学艺,至三十年代初,他们根据东家的经济状况,不仅精刀切煮,还增配了油爆、熏氽和海鲜热炒的菜肴,什么熏鱼、油爆虾、炒时件、炒腰花、炒海参、炒干贝等,花色多样、口味鲜美,因此曹氏两兄弟的厨房技艺超过其父。曹家班的营生范围东到合庆、王港,南到川沙、城西、黄楼、孙桥,西至张江、三桥,北至陆家行等地。因此,业务繁忙,有时正值重大的黄道吉日,也有忙不择手之时。
曹氏兄弟俩的厨艺除父亲真传外,他们常利用自己参与赴宴或奔丧的机会,到人家厨房间去观摩,向别的厨师讨教学习,对配菜、刀法、火候等博采众长,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两兄弟经多年实践,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厨艺操作流程和经验,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配菜用料讲究货真价值,有时与东家一起外出采购,这样就可得心应手地操作;二是刀功见长,充分发挥出“浦东刀艺”的特色,如切肉丝、肉片或斩鸡、斩鸭、斩骨头,落刀明快,粗细均匀,决无拖泥带水;三是注重色、香、味,诱惑胃口,如清蒸、红烧、油氽、熏烤的菜肴和八宝饭等都讲究其色彩和口味,使上口不腻,有口福感;四是火候适中,不腻不夹生,如松子黄鱼、清蒸桂鱼、糖醋小排、糖醋鲈鱼等,精配调味、调料,安全又卫生,重在“色、香、味”多方面的特色。因此,能为东家省劲、省料,还多备一、二桌酒席,并按东家要求准时开席,使每次宴会热烈而隆重,曹家班长年受到很多东家的赞誉。
当时,曹家班已按现时“一条龙服务”的规范发展,除备有配套的碗、盆、杯、筷和烧水铜炉子4只,搭建临时房的木板、竹编顶棚暖敞,并添置了七、八十台餐具,还有新娘乘坐的花轿4顶(小轿、大轿各2顶),以及丝绸制的红灯笼和六角形玻璃宫灯(亦称走马灯)等,这些设备为东家增添了喜庆气氛。如遇黄道吉日业务繁忙或婚丧人家重叠,曹家班可将茶担和厨房设备分成两套,全力为婚丧东家办事,坚持做到服务有序,周到满意。
如今咱唐镇的“一条龙服务”性价比高、选择性多―已渗透到很多人的生活里,今天小编还就近探访了两家会所哦!
位于南曹路1200号的齐爱人家
还有这个:
位于唐兴路顾唐路路口的机口家宴
内部设施也是宽敞明亮―整洁有序。
虽然如今大饭店的美食诱人无比,但还是有很多接地气的百姓,会选择这样性价比较高的“一条龙服务”哦!
能够真真切切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我们唐镇百姓的心
果然~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也愿“舌尖上的唐镇”越发展越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