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物馆日,来一场文学博物馆之旅,如何?
身为20世纪中国文学重镇,上海是中国新文学的发祥地、策源地、推动地和收获地,现代文学史中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都曾和这个城市发生过千丝万缕的关系。
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徐志摩、傅雷、柯灵、施蛰存……回溯百年,可以列出一个浩浩荡荡的文学大师阵营。如何更好地感受并传播文学瑰宝的魅力?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巴金故居等共同主办的“相聚上海·相约文学博物馆”主题活动,今天在巴金故居拉开了序幕。
来自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郭沫若纪念馆、叶圣陶纪念馆、冰心文学馆、河北文学馆、莫言文学馆等全国各地近30家文学博物馆(作家故居)的代表和学者70余人,在此欢聚。
随后,他们前往柯灵故居、张乐平故居、土山湾博物馆、上海气象博物馆等地参观,并围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进行了学术交流。
当天,“春光拾物——刘斌画笔下的巴金故居绘画展”也在巴金故居同步启幕。
自2016年到访巴金故居后,青年画家刘斌为故居厚重的历史气息和光影交织的空间所吸引,历时三年,创作出了以故居各角落为主题的油画12幅、速写4幅,用画笔将故居门口的猫、客厅里的逆光、春天的窗、书柜前的绿椅子等画面和时光一一定格。
刘斌表示:“光在物的遮掩下显得格外深邃,强烈但矜持;物在光的映照下显得分外多彩,夺目但不妖娆。上海的老建筑里,时光把家具和门窗都刷上了厚厚的岁月。当我走进巴老的故居,感觉时光凝固在那些书和沙发上,咯吱吱的木地板将我唤醒,顿觉光阴荏苒。”
除了画展、研讨会外,明天,“再忆萧珊——巴金与萧珊纪念展暨《初恋》手稿本新书首发式”也将在徐汇区衡山里举行。
在衡山里整洁的砖墙上,市民游客将阅读到青年萧珊于避战途中所写的散文,欣赏到她由青春步入中年多幅旧照上的风采,领略她翻译文稿时的勤恳和优美的文笔,同时还可以在其家信手稿中体味巴金和萧珊一生矢志不渝的爱情。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的五一小长假,巴金故居推出“纸短情长——书写家的温情”活动,逾千名读者参与了家信抄写,将巴金与萧珊的深情落笔于特制明信片上。此次,巴金故居也精选了其中的一百张,将其与萧珊的手稿、书信、原物一起在衡山里展出,展览将持续至5月26日。
巴金故居于2011年底对外开放,在全国的名人故居中尚属年轻的面孔,然而,因为完整保存巴金先生一家的生活原貌和连续八十年的史料收藏不中断,以及作为拥有极高公众影响力的、五四新文学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的故居,巴金故居的影响力和“热度”也越来越大。
自2011年12月1日开放以来,至2018年1年底,巴金故居接待参观者超过百万人次。
巴金故居所在的武康路,如今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网红小马路。
很多人到了武康路,就会想到巴金故居看看,更有不少人,因为巴金故居,而来到武康路。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巴金故居一天的参观人数,突破了七千人次。
2018年1月8日恰逢巴金夫人萧珊诞辰100周年,故居举办了“萧珊百年诞辰纪念展”,并于11月25日巴金先生生日当天与上影演员剧团举办“今天是您的生日——巴金、萧珊作品朗读会”,采取浸入式演出方式,展览和活动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读者,获得了专家、读者的一致好评。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上海市作家协会目前也在积极筹建上海文学博物馆。
上海市作家协会借主办本次“5·18”文学博物馆主题活动之机,与全国各地的文学博物馆(作家故居)交流,做中国文学博物馆(作家故居)的现状调查,从而总结文学类博物馆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文学活动筹划、史料展品征集、运营维护等多层面布局,力求集中展现上海文学20世纪文学成就、文学出版及文人生活的综合文学成就等文物文献档案, 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拓展深化上海文学学术研究,梳理海派文学发展脉络,研究上海文学和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关系,打造一座体现上海城市文化积淀和文化品位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