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刚刚开张的奉贤博物馆新馆的开幕大展,迎来了120余件雍正时期的故宫展品,其中还有不少是第一次展出!
如何理解这场展览的规格?2009年两岸合作的“雍正大展”,故宫也只选送了37件文物。
本次大展的120余件文物,囊括了雍正从政时期的物品、字画、陶瓷、杂项4个大类的展品,故宫器物部、宫廷部、书画部等不同的部门专家为此反复斟酌,并在国宝到达现场后负责所有布置和上柜。
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帝王的生活——上朝穿的是明黄色龙袍,后宫戴上了西洋来的玻璃眼镜;还有饱受关注的帝王审美——雍正朝的瓷器未必只有素净一种, 康乾时代出现的珐琅瓷艳而不俗。
想在观展前事先了解雍正和雍正一朝的文物,推荐这5部纪录片和1本书,让你看文物时不仅能看到“美”,还能看到文物背后的故事哦!
豆瓣:第一季9.0分;第二季9.2分
敲章狂魔乾隆,雍正表示我没你这审美的儿子——这些梗的爆红都来自于央视的一档文化综艺《国家宝藏》。
第一季的时候,乾隆非要做17种图案的各种釉彩大瓶,雍正当场气“活”过来,教育儿子“不该落个大俗之风”。到了第二季,节目组依旧没有放过雍正和乾隆的严父顽童搭配,让雍正出来训斥孩子要重百姓生计,少费军费。
而在有趣的小品之外,你更能听到17位博物馆院长对文物细致入微的讲解,了解到和我们同代的、勉力保护文物的赤诚之人的故事。
豆瓣:8.9分
作为通俗历史国学之代表,《百家讲坛》带很多人第一次走进了国学的世界。
其中,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的同名书籍都是超级畅销书。而他讲解的《大故宫》是播出时间跨越全年、总长80多集的长篇巨制。
在《雍正雅致》一节,阎崇年化身“雍正吹”,从风格之变、珐琅之秀、青花之秀三个角度论证他的好品味。
在审美方面,雍正最大的特色是喜欢宋瓷,无论是珍爱“十二美人图”,上面画着宋代汝窑水仙盆和洗,还是退回饰满金银珠宝的盆景,留下宋代瓷器做的盆,都是鲜明的例子。
亦有“处女座帝王”的故事。雍正曾经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令人反复五次修改关公像。类似的事情很多,而雍正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活要秀气些。”
豆瓣:9.3分
你一定听过S.E.N.S神思者的《故宫的记忆》。这首同时表现了故宫的恢弘大气和往事如梦的经典曲目,正出自于NHK电视台1996年制作的大型纪录片《故宫的至宝》。
这部纪录片的亮点在于对文物细致入微的介绍。雍正一朝的文物主要在《西洋风》一集出场,因为这一时代有大批来自欧洲的传教士来到宫廷,并且给中国的文物带来前无古人的变化。
采用画珐琅的技法,对陶瓷器进行彩绘被称为“珐琅彩”。这是一种由远渡重洋的传教士们带入中国的技法,本用于在金属上描绘图画,在中国被移嫁到陶瓷器上。珐琅彩所用的颜料可达17种,在康熙时期全部依赖进口,在雍正时期开始能自行制作。
看到“画珐琅龙耳瓶”“珐琅彩松竹梅纹瓶”了吗?它们都是雍正朝的作品,一华美一雅致,但都很好看。
豆瓣:9.1分
关于故宫的纪录片,央视在2005年推出的《故宫》不能不看。这是由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首次倾力合作、历经2年拍摄完成的故宫80周年献礼片,第一周的平均收视率在北京地区高达6.2。
“那一天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雍正的真正身份究竟是“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的集权者,还是内心萌萌哒的cosplay爱好者?
这部12集的纪录片,从建筑艺术、使用功能、馆藏文物、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程等角度讲述了故宫的故事,被网友称为“故宫的最佳导游导赏”。
豆瓣评分:8.4分
继2005年的《故宫》、2009年的《台北故宫》,导演周兵的第三部故宫系列纪录片《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也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好作品。
为何雍正戴上了欧洲贵族的假发?又为何一人扮演了波斯武士、突厥王子、道教法师、渔夫等多个角色?
为何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为何画家布歇笔下的中国男女总是高鼻阔眼?中国风情画中有棕榈树?
这些问题在这部片中都能找到答案。
中国的康乾时代和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某种意义上是东西方第一次热烈的相遇。双方怀着强烈的好奇和充沛的善意了解异国的文明,后世亦能从中了解文明之间并行同存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总撰稿和编剧朱青生在北大教授的《艺术史》一度是最热门的通选课之一,选课要通过抽签,上课要提前抢座,也是北大首批4门网课之一。对这次跨越中西文化的尝试,有人认为反映了宽广的艺术史观,也有人说对比较为牵强,总体来说值得一看。
豆瓣:7.8分
朱家溍是文史大家,故宫文物鉴定大家,又生长在一个文物收藏的世家,他一生寓目过大批国宝级文物,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故宫藏美》为朱家溍谈古代艺术的学术随笔集,共分古代书画、古代工艺美术、清宫戏曲三个部分,是一部关于古代艺术鉴赏的权威之作。
在本书中你能了解到——“十二美人图”中的美人是不是雍正的妃子?雍正朝的文物有什么鲜明的特色?“处女座帝王”是怎样磨炼工艺品的?
清朝的工艺美术品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发展到乾隆年达到高峰,过此逐渐下降。雍正时期的造办处从原来采用西洋料,发展为自己烧炼珐琅料九种——软白色、香色、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
而阅读雍正关于工艺品的奏折,更能深刻理解他为什么能在在位13年间批阅奏本近20万件,批语超过1000万字,是《资治通鉴》字数的三倍,摘抄部分批语感受一下:
此盘外面淡红色地,深红色花,花样画的好看。
淡绿地、深録花,太碎太小,不好看,嗣后不必烧此等样。或锦地,或大些枝叶花样,用心烧造。
照怡亲王进的活腿四方香几做二件,或漆的、或木的,做秀气着。
其拐弯处若不能讨牢可用锯拿,再用硬木做长一尺上下宽六七分、厚三四分扁形直棍,一头带圆形痰盂托,以备插在椅垫上用。
扶手不必做花的,做素圆枨,靠背做宽些,穿藤子。
纪录片和书中的雍正,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祝观展有收获~
时间:5月16日-8月16日 周二至周日9:00-16:30
地点:奉贤区南桥镇湖畔路333号奉贤博物馆
价格:免费
预约方式:提前在奉贤博物馆官网和官微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