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的老小区居民还在“倒马桶”,能不能通过房屋改造,帮他们解决生活难题?老小区住房面积本就有限,从哪里找地方给他们增加煤卫空间呢?
今天(5月20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来到黄浦区调研旧区改造相关情况,查看了南京东路街道承兴里一期里弄房屋综合改造的进展。
戴上安全帽,走进北京西路上的承兴里小区,映入市人大代表们眼帘的,是一幢幢正在施工的里弄房屋。房屋的外墙是整齐的红砖色,和深棕色的统一门框窗框搭配在一起,留住了老上海弄堂特有的味道。
了解到这里正在进行承兴里一期里弄房屋综合改造试点后,代表们走进房屋,查看室内的改造情况。步入一套住宅的大门,靠门处有两个小小的空间。一处安装了崭新的灶台灶具、水池、拖排油烟机,作为厨房使用。另一处安装了洗手池、抽水马桶和淋浴器,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卫生间。
再往里走就是房间了,这里的房间普遍不大,但层高还比较高,有的屋里还隔出了二层阁楼,据说与原来的房间结构有关。大门之外,走廊上的楼梯是坡度适中的水泥楼梯,配上了金属扶手,通往楼上居民家。
来自南房集团的蒋华云代表曾经探访过改造前的承兴里,他告诉周到君,改造后,厨卫合用的情况消失了,每一户人家都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但楼房本身的面积并没有增减。楼梯也换过了,不再是原本坡度陡峭、还未必有扶手的的木梯。“这样一改,等居民搬回来后,生活会方便许多。”
南京东路街道相关负责人向代表们介绍,承兴里2016年被划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街坊,确定必须保留保护,但没有独用厨卫,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承兴里居民的生活。
厨房改建相对容易,难的是解决倒马桶的问题。此次承兴里一期的改造,就是要在整体保留并重现里弄房屋建筑肌理和风貌的基础上,达成为每户居民增加3.4平方米独立厨卫的目标,同时通过整治修缮,调整布局和内部整体改造,新增承重墙体及轻质隔墙,放宽放缓楼梯,加固地基,消除安全隐患,整体提升房屋质量。
承兴里一期的试点范围,包括两幢新里和一幢旧里,共涉及公房261户,合计面积6798平方米。去年,项目一期涉及的261户已完成居民签约及搬迁过渡,目前正在抓紧施工。其中,旧里因为房屋构造原因,需要释放出更多面积用于厨卫改造。经过计算,这里首创“抽户”方式,对于处在房屋原始公共部位的、居住密度特别高的、面积特别小的、设计方案需要的39户住户实行抽户,给予货币补偿,腾出了395平米面积。
改造中,每户增加的3.4平米独立厨卫尽量布置在外墙处和楼梯处,对相邻两个门牌号里的两部楼梯和公用灶间空间进行调整,改为“一部楼梯加多套独立厨卫”的格局。对于无法恢复原居住部位的,在其他部位予以整体调整,并保持原面积基本不变。原楼层或原朝向发生调整的,改造方案尽量做到普遍改善、相对公平。
根据项目进展情况,2018年5月已经开工的103户新里住宅预计2019年5月就能竣工。旧里的改造启动时间晚于新里,2018年年底签约并腾空房屋,2019年2月启动施工,预计2020年春节前竣工。届时,过渡在外的居民就能搬回自己的家。据悉,承兴里二期改造的前期设计工作也已启动。
蒋华云代表表示:“和拆了房子重建相比,这样的改造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可见政府是下了决心要把保留保护历史风貌和改善居民生活一起实现。”来自虹口区欧阳街道紫荆居民区的朱思欢代表认为:“很多居民在老城区住惯了,不愿意搬到别的地方去,但他们的生活又必须得到改善,这样的改造方式创意地解决了两难问题。”
周到君了解到,在黄浦,像承兴里这样长期“倒马桶”的老小区,不止这一处。从全市来看,黄浦占上海中心城区无卫生设施家庭总量的40%,是全市旧改压力最为繁重的中心城区。在随后的座谈会上,黄浦区透露,按照“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并基本解决居民拎马桶问题”的总体时间节点,黄浦区将每年旧改受益家庭8000户以上,同时也通过旧改和城市更新每年产出商业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