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里的70年特别报道之二 | 腾飞


作者:徐宁
编辑:徐宁
时间:2019-05-23 14:13


在上海广播70年的发展里,有一个时间点非常重要,它就是1992年。

这一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下文简称东广)应运而生,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使得上海人民广播台(下文简称上广)也迎来变革和发展,更使得上海的广播改革有了广度和深度。

在一代广播人心中,1992年是裂变,也是腾飞。

腾飞

1980年末,上广第一次面向社会招聘,10天报名5535人,经过4个月的严格考试和评议,最终录取了33人,其中就有青年陈圣来。

他和很多广播人一样,从记者、编辑做起,一路干到上广文艺台台长。1988年,他初尝“禁果”,在文艺台率先实行节目和资金自筹承包,不要国家每年的行政拨款。长期的实践,让他对广播有了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更让他看到了广播改革的迫切性。

“当时的上海有《解放日报》《文汇报》两家大报,大家飙着干,你出彩版,我也要出彩版,你扩版了,我也不甘落后……竞争十分厉害,报纸也越来越好看,而广播却只有上广一家,没有竞争,缺少活力。恰逢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开启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浦东正式开发开放,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上海有这样的需要,建立一家新的电台和电视台。于是,广播电视局以局长龚学平的名义,贴出了招聘公告。这种做法很前卫,不仅向社会公开招聘新电台的台长,而且给予他非常大的权利——如果你竞聘上了台长,那么所有的副台长、部主任都由你来提名聘用,如此之大的改革魄力和支持力度,是非常少有的。”陈圣来回忆。

最终,陈圣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实战,在答辩中胜出,当选新电台的首任台长。

那么,新电台取什么名字呢?

“当时有市领导提出建议,新电台是否叫‘东上海电台’,然而我心中却有自己的想法:既然我们和上广同级并行、互相竞争,若叫‘东上海电台’不是格局太小了吗?索性我们就叫‘东方’。中国在世界的东方,上海在中国的东方,浦东在上海的东方,我们立足上海又不仅仅局限于上海。”

这个名字,获得了龚学平的支持。在十四大期间,他将这个名字报给了江泽民总书记,总书记亲自挥毫为“上海东方广播电台”题了字。

1992年10月28日,东广挂牌成立,它和上广共用北京东路2号的大楼。

怎奈楼内设施已经老化,急需新的发展空间。当时曾有计划,把原来的上海博物馆大楼(原中汇银行大厦)给广播台,还有一个备选地块是真北路,但最后市领导还是未雨绸缪,拍板给广播建造一个全新的、足够的空间——虹桥路1376号。

读者可能有所不知:虹桥路1376号,历史上与广播有着深厚的渊源。

这个地址,最早是国民政府广播事业管理处所属中央广播器材修造所。解放上海时,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并改名为上海广播器材修造厂。该厂北迁后,原地建起广播发射机房。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城区,还远没有如今一样的规模,对习惯在外滩上班的广播人来说,去趟虹桥等于去趟郊区。

广播大厦背后就是水稻田、菜田、鱼塘和养猪场,属于虹二村、龚家浜、沈家寨、马更浪——这些淳朴乡土的名字,正是红宝石路、蓝宝石路、玛瑙路和黄金城道那一带的前身。

东广的成立,还带走了一批上广的广播精英人才,包括郑丽娟、江小青、周瑞康、王历来、袁林辉、阿彦、渠成、蔚兰、方舟等六十多位采编播同事。成立初期的东广人,凭着满腔的热情和理想,干劲十足。

1993年9月,成立刚一年的东广策划发起《长江万里行》采访活动,记者们驾驶着新闻采访车,沿长江顺流而下沿途采访报道,成为中国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易地采访活动。

一个月里,采访组发回特稿50多篇,其中有对邓小平二弟邓垦的专访,有对小说《红岩》中叛徒甫志高原型人物妻子的访问……宏观综合、立体交叉的连续报道,将上海听众的眼光从黄浦江苏州河扩展开来。

1993年10月23日,东广推出中国流行歌曲排行榜——《东方风云榜》,并于每年举办一次音乐颁奖典礼,以表彰推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音乐人们。如今的东方风云榜走过了26个年头,成为中国内地持续时间最久的原创音乐排行榜。

《东方风云榜》创办人之一的冯波回忆:“当时有欧美流行歌曲排行榜、日本Oricon杂志排行榜,就是没有中国大陆自己的流行歌曲排行榜,我们就想自己创一个。刚开始做流行歌曲排行榜的时候,一些歌手陆陆续续把他们的歌曲寄过来,很多歌曲都是我们第一个在上海给他们播出的,比如,李春波的《小芳》、高林生的《牵挂你的人是我》,还有林依轮的《爱情鸟》等。”

当然,东广异军突起的地方是它有别于传统的广播。

陈圣来说,“报纸是昨天的新闻,电视是今天的新闻,广播是现在的新闻,但之前广播的特性和优势在旧有的窠臼里被屏蔽和自毁了。于是我大胆提出,要做24小时直播的全新的电台,将原来每分钟160个字的播出速度,提高到每分钟200字,增加新闻的信息量,让信息性、服务性、参与性成为东方电台的立台支柱。”

相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读者都有印象,由东广制作的《792为你解忧》《东方大哥大》《天天点播》《相伴到黎明》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栏目走进了千家万户。

东广的锋芒毕露,让“暮气弥漫”的上广不得不寻求新的突破口。

1992年,上广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重新整合频率资源,组成8个特色鲜明的专业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场经济台(下文简称经济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场经济部主任张谦说,“频率成立初期,已故的副台长张叔侯带着我和另一位负责人吕龙章一起跑各种专业市场,了解人家的运作情况。我还多次去上海证交所等单位听取专家意见,而市场经济台各个节目组的编辑,也通过听众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

当时我国正赶上改革开放,全民对股票的热情高涨。在互联网不如今天普及的情况下,广播的金融证券节目显示出超越其他传媒的独特优势,“这个优势就是信息的时效性”,张谦说,“因为任何纸媒和电视媒体都无法像经济台那样做到‘即时播报’,所以经济台的收听率一路飙升。”

张谦回忆,“一位广播电视局的老领导说,他的孩子原先不听广播,现在整天捧个半导体听我们的节目。当时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领导出通告,禁止工作时间听经济台的广播,因为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

节目的成功,也使原先默默无闻的电台员工成为广播名人,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金融证券节目的播报员晓宇。她原是银行的员工,有不错的专业知识,加上声音甜美,所做的节目很受股民听众的欢迎,短短几个月就出名了,好多单位邀请她出席各种活动,同现在的明星有得一比。

经济台做过最特别的事情就是把直播栏目,办到当时最繁华的中百一店里。每天下午直播一小时,日日吸引大批市民隔着落地玻璃窗围观。后来,东广的同行也有样学样,在马路对面的商场开了直播室,两家电台直播室成了南京路的一景。

2003年,上广的经济台和东广的金融台合并,成立了如今的第一财经广播。

那时两台的竞争相当激烈,尤其是在新闻领域。

东广成立后,推出《东方新闻》(后更名东广早新闻),首次实现1小时新闻,首次实现直播早新闻;1993年2月10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招牌栏目《早新闻》,更名为《990早新闻》,时长由30分钟扩展为1小时,也采用主持人直播主持的形式。

1996年,两台迁入虹桥路1376号,上广和东广的新闻编辑室分别被安排在主楼的二楼和三楼正中的位置,层高都达到罕见的6米。

办公条件变好,播出、采编设备也在迭代。

当时使用的STUDER出产的调音台和录音机,购价两万美元,台里有十几台这样的机器;记者采访设备从沉甸甸的索尼皮革护套背包机,升级为小巧到一手握住的MD机;音频编辑也从各盘磁带来回倒腾,转变为在cooleditor软件上的非线性操作,便捷性不言而喻。

东方广播中心广播新闻中心副主任范嘉春回忆,20世纪90年代后期,PC机陆续进占了每个人的桌面。可惜当时广播的从业人员并不是天然的电脑一代,每个人都需要进入培训班,从背五笔打字口诀学起,从处理最简单的word文档学起,“尤其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年纪很大了,看着他们一个键一个键地在键盘上来回寻觅,迟疑不决地按着键不肯放,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2001年,《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对组建广电集团的指导思想、原则、体制、融资等作了全面规定。

同年8月,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将旗下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等单位合并组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那之后,两台携手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共同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共同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参考资料:《曾经的那朵小浪花》

图片:张继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