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艺节晨艺录|西安话剧院原创话剧《柳青》,不怕“啃艺术的硬骨头”


作者:邱俪华
编辑:邱俪华
时间:2019-05-24 18:44

“天之高焉,地之古焉,惟陕之北。”

陕西被称为中国“文学重镇”,陕西文学在全国文坛有着令人瞩目的骄人成就。柳青,一个在谈及“文学陕军”话题时无法绕过、并永远铭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铮铮名字,一个为新生的共和国创作了长篇小说《创业史》的作家,一个以描写新时代农民命运为使命的思考者,一个为深入生活不惜摘去官帽深扎农村几十年的“愚人”,在今天,成为了话剧舞台上的主角。

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参评剧目,西安话剧院话剧《柳青》5月25日、26日将在上海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公演。今天下午,主创在上海与媒体见面。

剧情简介

该剧讲述了作家柳青为了创作反映农业合作化时期,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毅然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生活条件,并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举家搬迁到长安县皇甫村,一住就是十四年的故事。

在这十四年里,他把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完全融进了皇甫村这片土地,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

无论是《创业史》中的人物原型王三老汉、王家斌等,还是拜他为师的文学青年黄文海、革命战争年代的老同事韩健、说陕西快书的流浪艺人“快板王”等,都在他的影响下得到了精神的磨砺或升华。

历时两年创作,真实再现“三个柳青”

话剧《柳青》真实再现了柳青《创业史》的创作过程,全面展现作家与人民的关系、作家与文学的关系,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倾情用心之作。

在创作之初,如何写好柳青艺术家、党员干部、农民的三重身份,让艺术性、观赏性、思想性融为一体,是摆在西安话剧院面前的大难题,不少专家直指西安话剧院“是在啃艺术的硬骨头”。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西安话剧院举行数十次专家研讨会,携主创团队来回往返于北京、西安、长安县皇甫村之间,数次拜访柳青长女刘可风女士,向她取经,无数个日日夜夜,剧院灯火通明……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话剧《柳青》甫一问世,便散发出动人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光芒。

一年演足60场,收获好评

在话剧《柳青》中,《创业史》里的人物和故事与皇甫村里的人物和故事、作家柳青与舞台形象柳青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叙述方式的创新形成了强大的戏剧张力。

通过从艺术形象回溯生活原型这样高明的叙述手段,话剧《柳青》让小说中的人物走到柳青身边,让话剧和小说这两个文本取得精神上的内在联系。

这样的艺术匠心,有时甚至以生活流的状态呈现出来,令整部话剧既有生活的质感,又充满了艺术加工的“肌理感”。

近一年来,话剧《柳青》就像柳青那样,走近人民群众,开展了整整60场演出,收获了观众一致好评。

2019年3月15日至4月30日,话剧《柳青》进行了首轮全国巡演,历时47天,跨越5000公里,历经北京、邯郸、保定、天津、济南、南京、宁波等6个省、7座巡演城市,取得了较大社会反响,把“像柳青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的精神和力量带给了所有观众。

在北京,话剧《柳青》首场就是在中央党校,演出取得的极大反响,让北京全城掀起了“看《柳青》,学柳青”的热潮,朝阳区特意要求加演,北京组工系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组稿,热情刊登基层干部对《柳青》的观后感。

在全国巡演的路途中,话剧《柳青》始终坚持卓越的创作品质,始终坚持向观众呈现高品质、高水准的演出,边演边改,编剧修改剧本6次,导演调整7次。

精细打磨,“备战”艺术节

此次,该剧作为陕西省唯一一部参评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作品,西安话剧院表示,全院上下无不珍惜重视。

采访中,院方表示,结束首轮全国巡演后,话剧《柳青》即刻进入备战阶段,开启封闭式排练,将舞台技术、服化道以及表演进行了全面的提升和打磨,逐项工作细针密缕,每天在排练场都能看见导演在指导,演职人员各司其职,共同努力。

经过精细打磨、全体演员逐场次严密抠戏,力求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舞台上的呈现将更接地气、更为酣畅淋漓。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