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的经典电影《狮王争霸》中,李连杰饰演的一代武术大师黄飞鸿在“狮王大会”上争青夺冠的场景,让观众为之热血澎湃。而片中所展现的舞狮文化,正是中国狮舞中的源远流长“南狮”——广东醒狮。
作为中华传统狮舞的一脉,“南狮”因威武醒目而被称之为醒狮,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昨晚,首部以“醒狮”为题材的大型舞台剧《醒·狮》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六届文华奖参评剧目登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激昂的鼓点,威武的狮舞,阳刚之气溢出舞台,瞬间点燃了现场所有观众。
尾声,当屏幕上打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时,汹涌的掌声袭来,15分钟的谢幕,是对110人的主场团队500多天的坚持,最好的馈慰。
《醒·狮》故事源起三元里反侵略斗争的史实,以“醒”为神、以“狮”为形,通过讲述两位舞狮少年面对爱恨情仇、家国大义不同人生抉择时的自我觉醒与蜕变。
该剧由80后罗丽担任编剧,以传承优秀岭南文化特色为表现,以当代人回望先辈的姿态,对百年前的历史进行回溯,“《醒·狮》这部剧虽然讲述的是三元里的历史,但它将武术里的南拳、粤剧里常用的木鱼歌创造性地融入到了舞狮中,恰恰是最能引发三地人民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的部分。”
音乐创作上,作曲王喆将广东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给人以耳目一新,荡气回肠的听觉冲击。舞美也是“燃爆”全场的一大亮点。为了更好地体现醒狮的核心形象,舞美设计刘科栋在剧中巧妙解构极具形式的狮头龙骨,分场运用,勾连成相关的场景,最终表达出“觉醒”这一主题。
灯光由邢辛设计,采用虚实结合、情景融合,既体现出宏大的舞蹈场面,又刻画出细腻的人物情感。同时,陶蕾在服装设计上,王岩、张江江在化妆造型都尽量还原年代特色,道具设计和制作上都体现出浓郁的岭南特点。
早在五年前,广州歌舞剧院久开始策划筹备“醒狮”题材的创作。
剧中融入了南狮、南拳、蔡李佛拳、大头佛、英歌舞、岭南曲风、广东狮鼓、木鱼说唱等诸多南粤非遗项目,将民族舞蹈与广东狮舞相融合,并加入了南拳马步和广东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技巧,大开大合,使整部舞剧呈现出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
为了将剧目中的舞蹈、舞狮、南拳更好的融合体现,剧院特地请来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全国武术冠军,分别为剧组作醒狮及武术指导。
醒狮省级传承人赵伟斌透露,广州歌舞剧院的所有演员从头开始练习狮舞和南拳,前后经历长达三年的艰苦训练,“我们平时舞狮10分钟,对于体能已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些舞者要在台上跳1个多小时,难度不言而喻。”
作为一部以岭南传统文化为创作根基的作品,《醒·狮》可谓把醒狮文化和岭南文化挖掘展现到极致。按照总编导钱鑫和王思思的话说:“整部剧无一处不关于醒狮传统和岭南文化,都是从文化中汲取灵感”。
钱鑫介绍道,与日常节庆只能看到红狮不同,观众在舞剧《醒·狮》上可以看到黑、白、红狮。尤其是丧葬礼仪时使用的黑白相间的“哀狮”,现在在国内已不易见到。舞剧中,由于凤儿的牺牲,开始上场的群狮就是黑白相间的“哀狮”,这些“哀狮”都是跪地,闭目前行,代表了勇猛地战斗,也彰显了人们对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同胞的吊唁。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所有狮头都由黎家狮手工扎制。黎家狮自清代道光年间开业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每一个都是非遗传承的工艺品。
舞剧中大量出现长凳舞蹈元素,来自于醒狮和南拳练功所用狮凳;茶馆一段 “扣指舞”则来自广东茶桌上的扣指礼仪;一段长棍变短棍的舞蹈则源自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非遗舞蹈“英歌舞”;而剧中女主角头戴大头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狮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狮中的特有传统。此外,广东非遗木鱼说唱等传统艺术也都融入其中。
钱鑫认为,舞剧《醒·狮》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舞剧,所有的创新都是从传统中来的,这部舞剧利用新的手段让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醒·狮》从去年4月进入封闭式训练,自去年在广州首演至今,已赴贵阳、上海、北京及其他广东省内城市巡演,得到各地领导专家和观众的支持“点赞”和热烈好评,并于2018年底荣获中国舞蹈最高荣誉——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
此次为了参演十二艺,舞剧又先后进行了三次整体修改。比如首次全部采用“双人狮”表演。以前除了两位男主演是“双人狮”表演外,其他男演员都是“单人狮”表演,这次为了更好体现团结、拼搏、协作的主题,全部改为“双人狮”表演,从单人操控改为双人合作,难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