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丨昔日淮海路上的特级照相馆,记录了上海几代人的生活喜乐


作者:方雅欣
编辑:方雅欣
时间:2019-05-29 19:33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追忆七十年前的那一段岁月,有前线战场的烽火硝烟,有隐蔽战线的惊心动魄,也有普通百姓的热血付出……为献礼祖国,挖掘身边的故事,周到特别策划《峥嵘岁月》系列报道,为大家讲述这篇辖区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故事。

随着手机,数码产品普及,拍照变得十分容易,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拿起手机都能定格美好时刻。但在过去,人们拍照还只能去照相馆,只会在人生重要的时刻去。因此在老一辈人心中,照相是个顶重要的事。

在上海,说起老牌国营照相馆,不得不提到以前在淮海路的人民照相馆。

淮海路上的风景线

人民照相馆的前身是白俄罗斯商人乔奇·奥本根在1940年创办的乔奇照相馆,原址在南昌路上,而后又转让给了中国职工。1959年,乔奇照相馆搬迁到了淮海路,并为了建国十周年献礼而改名“人民照相馆”,逐渐开创了海派摄影的新风格,同时独创了属于人民照相馆的高低调拍摄手法。低调摄影是摄影师用小部分的高光刻画人物,而大部分使用深沉色调,体现男性的稳重。高调摄影则类似水彩画,不会与背景融为一体,适合拍摄女性。这种独特的拍摄手法,受到了不少电影明星、社会名流的追捧。

照相馆的橱窗是淮海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橱窗里张贴着当时最新颖的照片,每次换橱窗,都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

精工出细活

如今各种美图软件层出不穷,照片拍好之后,只要手机打开软件,手指动动就可以让照片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上个世纪智能技术还没有普及时,修片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当年在人民照相馆拍照片,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那个年代照相馆分为好几个级别,最好的便是特级,而人民照相馆便是上海四家特级照相馆之一。这里有一流的技师、一流的设备,技师从拍照到后期,都是上海滩有名的师傅,摄影器材、设备等也都是进口的,这也意味着一张相片的价格不菲。 那时拍一张照片要几十块钱,相当于一户家庭一个月的粮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陈师傅成为了人民照相馆里的一名修片师。那时候没有电脑、手机,修片全凭一双巧手在底片上完成,工具也是简单的铅笔、毛笔等。如若底片还没修好,就将照片放大后再进行修改,两个步骤修下来照片就接近完美了。精工出细活,但这个可不是慢活,半小时之内,师傅们就能修好一张照片。

虽然以前的拍照设备也远没有现在先进,老师傅还只用一台老式机器,按着气囊快门拍摄,但拍出的照片每一张都堪称经典。

老字号的春天

而后随着外资的引进,人民照相馆逐渐没落,1997年,上海人民摄影公司从热闹的淮海路迁到巨鹿路的弄堂里,不再拍摄照片,只提供后期冲洗服务。直到2013年初才恢复拍照业务。

人民照相馆的名字早已变成了“新人民摄影”,坐落在合肥路上,店内还有二十几位员工,虽几经变迁,但依旧保留了人民照相馆的摄影风格,还有浓浓的老上海风情。

在店里,你还可以看到当年人民照相馆里使用的摄影设备和不少老照片,一物一件都是时代留存下的记忆。

随着时代的进步,拍照不再是奢侈的事情,各种日韩风、欧美系的摄影工作室也多如牛毛,让人挑花了眼。行业的变化,时代的变迁,催逼着老字号做出改变。虽然竞争激烈,但陈师傅却十分“佛系”,在他看来,每个人的审美不同,“人民”有“人民”的特点,如果顾客喜欢就竭诚服务。在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基础上,一起与时俱进,这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精神所在。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