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号”科考船、参观玛戈隆特骨瓷文化产业园……在浦东曹路,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师生的青睐。
昨天下午,龚路中心小学五年级的陈欣瑜同学坐在学校大礼堂,听着雪龙号船长沈权作的南极精神报告会,她心潮澎湃,“雪龙号的最高时速是多少?”“船上的科考队员吃什么?”“在南极都有哪些有趣的经历?”陈欣瑜和同学们一起,好奇地聆听着科考船船长沈权,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专家魏福海带来的有趣课堂。
昨天下午,学生们在龚路中心小学聆听专家作南极精神报告会 (摄影:李立基)
这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源于去年10月启动的“宜学曹路”项目。“宜学曹路”项目,正是为了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大课堂,满足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致力于将曹路镇打造成教育强镇。
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为引领,扩大优质资源供给,精心构建“均衡优质、开放融合、特色创新”的新时代浦东教育品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近年来浦东新区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全面提升浦东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的有力尝试。
孩子们在哪些方面得益?老百姓享受到了哪些优质资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浦东新区在实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把优质资源送到老百姓家门口的有效推进。
浦东新区是人口大区,有各级各类基础教育阶段学校677所(公办497所、民办180所)。现有普通中学167所,小学162所,幼儿园319所等。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总数48.6万人,教职工4.36万人,学校数和学生数占到了全市的四分之一。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是近年来浦东拓展和辐射优质教育资源的重中之重。截至2019年5月,浦东新区共有20个学区、18个集团(联盟),参与项目共347校(次),其中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92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覆盖率达76.5%。
而集团化办学形态也满足多类别教育发展需求。比如市级优质教育资源领衔辐射,华二浦东教育集团、上实浦东教育集团、浦外教育集团相继成立,成为知名教育品牌资源服务浦东的有力举措。另一方面,集团化办学也向国际教育视野拓展,惠灵顿国际教育课程联盟成立,是浦东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引入国际高水平教育资源的又一次大胆探索。此外,在集团化办学的学段和区域布局上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了全学段覆盖和类型的多样化布局。
图/视觉中国
近年来浦东新区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优质资源总量明显增加,老百姓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率稳步提高,无论是家长还是普通民众对浦东教育的口碑日渐提升。
2018年,根据全市开展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的新动向,浦东新区提前谋划布局,确定明珠教育集团、进才教育集团试点“紧密型”集团办学,在教师编制、流动,学校管理等方面开展探索研究。
在2018年上海市学区化集团办学新探索案例征选活动中,浦东新区也取得丰硕成果,有9个学区集团案例分获一、二、三等奖,各类获奖比例均高于其他区。其中,建平教育集团、明珠教育集团、潍坊学区获得了一等奖的殊荣,洋泾教育集团、园西教育联盟、观澜教育联盟、冰厂田教育集团、曹路学区、高东学区也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2019年,浦东新区将全面推进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新成立6个教育集团,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自贸区、张江科学城、临港新城等重点区域和农村薄弱地区的辐射。
这两年,随着“宜学曹路”项目的开展,曹路镇党委书记吕东胜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本地辖区内学校的吸引力明显提升,曹路镇有不少从杨浦、虹口等市区动迁过来的居民,加上本地的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等,过去大家爱把孩子送到区域外上学,本地生源流失较多,这两年这一现象明显减少。”吕东胜说,家长和老师对辖区内学校的信心明显提升了。
教龄30多年、在龚路中心小学担任科技教师、德育主任的秦虹老师,谈及这几年的生源变化,也十分感慨,“曹路镇有很多高科技企业工程师、高校的教授博士、科普基地引进的高端人才,过去因为子女教育资源不足,导致人才留不住,现在他们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的学校来读书,人才流失现象也明显少了。”秦虹老师说,学校办学质量逐年提高,近两年龚路中心小学的学生在青少年创新大赛中屡获大奖,一点都不比市区的孩子逊色。
现在,曹路镇域内有3所高校、1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已建成校区达32个,还不包括正在规划中的学校。这样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校的教育资源高度集聚,在浦东新区众多街镇中并不多,教育开始慢慢成为曹路的一个“特别标签”。
“宜学曹路”项目,正是为了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大课堂,致力于将一个教育大镇打造成教育强镇,通过“办家门口好学校”,增强地区竞争力,打造“一流的城市”。
在项目启动后,“家庭教育支持计划”“社会教育实践基地共享清单”“中小幼课程优化计划”“优质校园长团队支持计划”等一批项目相继落地。
针对调研时家长对基础教育的普遍焦虑、社区的痛点、曹路动迁房多与配套学校多的特点,“宜学曹路”项目提出了“家门口”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工作坚持“一化三聚”思路,“一化”是主体,指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三聚”是支撑,指集聚高校、社会、行政资源为学区化办学提供支撑。
1.助推学区化办学,提升曹路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
| 校园长优质团队支持计划
发挥名校长的领头雁效应,激发校园长践行先进教育理念的热情与勇气。领衔这个计划的,是龚路中心小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蔡忠铭。作为“宜学曹路”工作实施小组组长,他最近还成为了上海杉达学院“小学教育培训研究中心”的理事会成员,将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学校文化营造、巧用校外资源、应急事件处理”等教育行动智慧。
| 强校争创支持计划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关键时期。对标市、区公办初中“强校工程”计划,争取更多的指导专家来镇域内初中指导制定争创计划,推荐有发展潜力的校长、教师加入名校长、名师“种子计划”,通过三至五年不懈努力,挖掘潜力、做强内功、抬升底部,力争域内公办初中全部纳入“强校工程”,培育一批名校长、名师骨干梯队,成就家门口好初中,让学生就近享有优质的初中教育。
| 课程优化支持计划
按照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不同学段,实施课程提升支持计划。专家名师团队引领,通过专家名师深入各校听课评课、青年骨干教师带教、优化各校的课堂教学及课程设置。
发挥复旦附中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优化中学段课程设置。分享复旦附中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高中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充分利用曹路的社会教育资源,建设曹路区域中学生研学基地和研学课程。
| 家庭教育支持计划
(1)家庭教育大讲堂。(2)行家咨询面对面。(3)家长结伴同成长。通过家长沙龙、亲子互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家长之间搭建育儿教子经验交流平台,为家长和子女之间搭建陪伴交流平台。
2.聚集高校优势和社会资源,为建设宜学曹路提供丰富资源
曹路域内三所高校,将发挥建设宜学曹路的优势,推出智力支持计划、联动发展计、教师培养计划、文体交流计划、科学创新计划、资源共享计划等,对中小幼学校开展互动交流。
报告会上,龚路中心小学学生为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魏福海、雪龙号船长沈权献花(摄影:李立基)
同时由地方政府牵头,为青少年成长提供精细化、有针对性的社会资源。比如形成一批中小幼学生社会教育资源清单,在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沿江民生设施、现代农业园区等领域推出一批可供学生参观、体验的教育基地,定期面向学生开放。
龚路中心小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蔡忠铭介绍,这些教育基地,如今都是孩子们喜欢的社会实践场所。譬如登上科考船和聆听南极精神报告会,对于第一次了解“雪龙号”的孩子们来说,就是十分宝贵的了解科考成果、与科学家面对面的社会实践机会。
目前,包括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号”)、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凯迪拉克工厂、玛戈隆特骨瓷文化产业园在内,有15家企业和单位是曹路镇签约的“社会教育实践基地”。
昨天,在另一处社会教育实践基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全国劳模、改革先锋包起帆为浦东模范中学东校的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创新故事,六(1)班的缪昊同学听了“抓斗大王”的故事后,表示自己很受鼓舞,包起帆爷爷的爱国热情也是创新之本,兢兢业业爱岗为国的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抓斗大王”包起帆用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如何让发明创新在岗位上创造价值、走向国际 (摄影:李立基)
除了这些社会实践基地,“宜学曹路”项目还依托高校和社会资源,在人工智能、航模制造、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培育一批学生社团,并适时举办曹路校际文化艺术节、科普节、体育运动会、周末大课堂、暑期实践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实践的机会。
南汇新城镇,是上海市在推进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的背景下建立起的一座新兴未来之城,这两年,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教育在这片土地上焕发的生机。
南汇新城区域面积1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万人,现有大中小幼学校21所,其中海事、海洋、电机、电力、建桥等大学5所,中英低碳学院等二级学院2所,中小幼学校12所,成人学校(社区、老年学校)、职业学校各1所。
这几年,南汇新城镇人民政府牵头组建教育发展联盟,打破学校有形的围墙,搭建学习和服务共同体,促进教育要素的区域流动和有机联合,联盟内成员可以联用教学设备、分享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共享多样化资源,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
图/视觉中国
首先,教育发展联盟内课程共享与共建初见成效。联盟使得大中小幼项目化合作,实现课程共享。比如临港实验中学与高校合作建设芳香校园文化,获上海市33届“科创大赛”科教活动方案一等奖。临港第一小学和四所高校合作的儿童大学项目被列为区级重点课题,出版《向南极进发》校本教材,机器人创新实验室被评为新区创新实验室建设优秀案例奖。明珠临港小学和四所高校合作的少年创客项目多次在国际级、市级专业机器人大赛中获奖。
课程建设呈现跨学段一体化开发、社区资源课程化、学校特色课程共享等多种形式。周浦学区各校特色课程进行整合,积极开发学区课程,做到特色课程共享。如周浦三小的“武术教育”、周浦二小的“青年教师读书会”、周浦三小的“沙画”、澧溪小学的“少先队实践活动”、澧溪中学的“中华诗词诵读”和“国韵古筝”、傅雷中学的“傅雷家书”、周浦实验的“本草探究”、周浦育才的“开发社会资源、开启学生生涯教育”。澧溪中学付四平老师编写的学区课程《国韵古筝》供学区成员校选用。
其次,教师交流更加密切有效。学区、集团通过换岗交流、跟岗提升、跨校送教,取得较好的效果;学区、集团之间也通过培训讲座、带教指导、跨校交流等方式进行了交流与合作。
再次,搭建网络平台共享资源。部分学区建立了网上“学区教育教学研究平台”,成为集教研、备课、教学资源共享为一体的多功能网上平台。在金杨学区教育教学资源库平台中,有校级以上的公开课和展示课资料,积累大量的资源。
同时,联盟内也积极探索社区资源共享。成员学校创新实验室、礼堂、校史馆等资源以及所在社区的社会资源,均列入学区、集团资源共享清单,提高了使用效益。
比如,南汇新城教育发展联盟1.0版6类16个校际合作项目包括儿童大学、少年创客、芳香校园等,2.0版4类13项行动包括科创小英才夏令营、科创教育基地、人工智能智慧课堂等,打破区域21所学校、企业与社区之间的围墙,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
2018年,以教育联盟为组织形式的“临港大学堂”正在打造开放性的创新教育平台,致力于打造为每位市民的终生教育服务的大平台。
而未来这里还将开展创新竞赛类赛事: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锦标赛、临港青少年机器人擂台赛、临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更多的机遇和活动正在向中小学生招手,6月30日,2019年“临港杯”浦东新区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将举行;7-8月份,机器人、无人机等科创小英才夏令营将开营;10-11月,举办“临港杯”青少年创新大赛等……
今年内将联合人工智能企业,在滴水湖馨苑市民中心建立人工智能智慧课堂;协调人工智能企业与上海中学东校、临港实验中学、明珠临港小学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探索AI+教育、AI+学习的智慧教育模式等。
图/视觉中国
教育关注着孩子的终生发展,也牵系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如今的家长,对教育相当重视,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还有偏差,“抢学”“拔高难度学”的现象并不少见。
教育者在思考,如何能够把优质资源整合得更好,学区化集团化发展是一条路径。在选拔竞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通道,在学区内集团内允许有不同特色的学校实现差异化竞争,有多元的人才培养渠道,多样化的资源供给,如此集纳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资源打造的教育平台,最终会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