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在全球15-29岁的年轻人以及5-14岁的儿童中,道路交通伤害均为排名首位的死亡原因。
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案例,粗心的父母将孩子遗忘在车内、独自在马路上玩耍的孩子被车撞,或是开车未使用安全座椅发生碰撞时孩子被甩出车外……这些案例都提醒我们,特别是家长,千万要让孩子远离这些危险,为孩子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今年4月8日上午,湖南益阳一男子驾车载着4岁的女儿去幼儿园,途中他接了个电话,然后就忘记孩子在车上没有下车,将车开走后,直接下车锁上了车门。
下午五点,当女孩的妈妈赶去幼儿园接孩子时,发现女儿并不在幼儿园。家人四处寻找,最后在自家小车后排座椅下面,找到已经全身发紫、没有了生命体征的孩子。
密闭的车内能有多热呢?通用汽车公司曾经做过测试,并拍成了视频,视频中显示:在室外36℃时,只需15分钟,车内温度便可飙升到67℃。同时放置在车内的一个巧克力娃娃,15分钟融化得面目全非。
在此提醒父母,不要觉得自己要办的事情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将孩子独自留在车内。只需要几分钟,车内温度就能升到可以威胁孩子生命的地步。
每年由机动车盲区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多达50万起,其中的事故受害者不少为儿童。一方面因为儿童行为的不稳定性以及缺乏危险判断性,另一方面由于小孩身高较矮,很容易被车辆遮挡住。
因此,相比成年人,从驾驶舱内看,小孩的“盲区”也更广,造成了特有的驾驶员“儿童盲区”,这也是经常发生小孩被碾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儿童盲区”不只是存在于车辆后方,车头正前方和车前侧靠近大灯的位置也是盲区。对于身高在1米以下的儿童来说,如果你坐在车内,可能完全不会看到有小宝宝跑到了车前。
规避儿童因车辆盲区发生的交通事故,需要司机、家长和儿童共同努力!
例如,上车前绕车一圈观察周边,这样做除了可以避免有小孩隐藏于车后,还可以避免一些意外发生,例如倒后镜被弄歪、车牌被故意遮挡等;在空旷路边,车子开动前,除了依靠后视镜观察周边环境,最好再将头探出车窗观察四周,减小盲区范围。
还有一点很重要,不要完全相信电子工具,倒车雷达并非万能监测器,如果儿童身材较小,依然会存在盲区。倒车前最好仔细查看车外情况,倒车时更要注意周边情况是否出现变化。
在中国,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家长注意就不会有安全问题,还有的是认为太麻烦或者孩子不爱坐。
世界卫生组织所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全球每年由于道路交通事故受伤或者死亡的儿童中,38%是行人,乘车儿童占交通事故死亡儿童的36%。如果不采用儿童乘车安全保护措施,儿童无论位于车辆前座或者后座时均面临着较大风险。
目前安全气囊和安全带都是以成人坐姿身高设计的。安全带容易勒住孩子的头颈;气囊的位置往往就在儿童的头部,孩子的颅骨比较薄,一旦撞击,后果不堪设想。一旦发生碰撞,安全气囊和安全带都可能伤到孩子甚至导致死亡。
2014年修订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其他成年人携带未满12周岁未成年人乘车的,不得安排其乘坐在副驾驶座位;携带未满4周岁的未成年人乘坐家庭乘用车,应当配备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这样的规定就是希望从立法层面减少因家长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儿童伤害事故发生概率。
孩子的出行安全是全社会都关注的重要话题,但是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首当其冲,首先自己要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再教给孩子,例如教育儿童不在车辆周围玩耍,不在道路上玩耍、打闹、奔跑,不在停车场走动,乘坐私家车要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