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讲究,过节更讲究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
老上海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数数你知道几个~
现在的孩子对端午最深的印象应该就是吃粽子了。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但是对于老上海人来说,赤豆粽是上海人餐桌上经典的粽子口味,亦是他们挥之不去的甜蜜记忆。
做法简单,只需要将赤豆浸泡一夜之后与糯米混合包成粽子即可。喜欢吃甜一点,可以再加入白糖,或是煮熟之后蘸白糖吃。
为什么在端午要吃“白和蛋”?多少年流传下来的说法是:那天吃了白煮蛋,皮肤就会如同鸡蛋白一样光洁。实际上,因为五月季节变化蛇虫出动,人易得病,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吃鸡蛋主要是为了进补和增强抵抗力。
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驱邪毒、求吉祥。
与别处不一样的是,上海的赛龙舟颇多讲究,不仅比龙船的速度,还要比哪家的龙舟扎得漂亮,扎得有历史典故。哪吒闹海、草船借箭、八仙过海这些中国传统故事,一个个在龙船上呈现。
古人曾有诗句这样描写上海黄浦江上赛龙舟:“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
艾草代表招福。在老上海,人们还会将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
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女性和小孩可以佩戴,用以驱瘴。
而据《本草纲目》记载,鸭肉甘凉、无毒、补中益气、平胃消食,除十二种虫。在端午吃到绿头鸭,也是一大喜事。
跟端午有关的传统戏曲也可不少,京剧《白蛇传》,越剧《桃李梅》一开篇就是端午节,还有尹桂芳先生演的《屈原》等等也都是端午题材。
所以,老底子上海人继古意承古风,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驱避毒虫。
古语说:“端午节物:艾花、百索、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银样鼓儿、粽子等等”。所以,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香料大多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一定作用。“
老上海应该对香囊都不陌生,甚至家家户户都有一台缝纫机,每到端午佳节,手工缝制香囊,给家人佩戴之后,亦会送给弄堂里的邻里。
了解了这么多老上海的端午习俗
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假期索然无味?
小编特意给大家准备了四步包粽子法
速记、易学、好上手
用两片叶子打一个“漏斗”
注意要将“漏斗”尖叠进去就不会漏米了
在“漏斗”中填好馅料
盖上粽叶后按住粽叶扣过来,成三角形
将多余部分折叠好,避免漏米
绑上粽绳,大功告成!
快行动起来
让端午节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