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靖点评作文:起于青萍之末,落于哲思


作者:朱晓芳 整理
编辑:董川峰
时间:2019-06-07 18:59

点评人: 作文学校  欧阳靖老师

袁枚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今年全国卷出题者拟定的题目较平,考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写作时切切要把握自己的心情,蕴藉戏剧感情,于平淡处见奇崛,于无声处闻惊雷,发掘感点,制造开合,让文章生出腾挪跌宕波澜起伏。

反观今年上海卷,这个题目的考点有三,一是“音乐”,二是“中国味”,三是“如何认识事物”。说到音乐,是检验考生的知识面积累,可涉及各个音乐家及其作品,以及旋律、和弦、复调、配器等艺术特点。此地请注意,描写音乐不得使用“雄伟“悦耳”之类的乏味词汇,而必须采用上课反复强调的“通感”写作手法,即以视觉表现听觉。

关于“中国味”,这里面要用到比较文学的手法,由中外音乐作品的比较,概括出东西方文化意识与审美追求的异同点,比如《卡门》与《二泉映月》做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是更摆脱物质的享乐,更出世,更深远,更超脱,更无限,或曰“禅思”。所以小泽征尔说“《二泉映月》是必须跪下来聆听的音乐。”

其三,认识事物的终极思考和最高方法,是联想,是比较,是哲学思维。也就是要从具体表象、具体感官,去抽象、“蒸发”出事物本质的东西。这向来是中国文人的拿手好戏,如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从极美的物象一跃而过,直达非常确定的意象。那么今年上海卷作文,即是要求从“音乐”这一感观现象,去抽象出东西方文化精神的比较。

本文要求微言宏旨,文采典雅绚烂,绘声绘色,起于青萍之末而降落于哲思。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