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了一天的工作,Olga走出嘉里中心三座的大厅,在路边找了一辆共享单车。车子拐上常德路,一路向北,经过几个红绿灯后,左拐进了武定路。
和南京西路腹地其他不宽的小路一样,武定路也被梧桐树的枝丫掩映着。快骑到胶州路路口的时候,Olga慢了下来,武定路从这里开始热闹起来,焕发出动人的异国情调。
未到路口的几十米距离内,就已经有了好几家酒吧,每家的招牌都找不到一个中文字符,很不显眼又极具设计感。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家拉美风情的酒吧,整个店里粗糙得像是一个洞穴,四面都是岩石和砖块的质感,开放式的店铺区域自然地扩展到街面上,形成了一个露天区域。
Olga之前很喜欢和朋友来这家聚会,因为这里有整条路上最好的露天区域。她扫了一眼,发现门口已经坐满了人,就继续往前骑。
过了胶州路路口,Olga把单车停在路边,径直走进了一家位于武定路和胶州路交叉路口西南角上的店。这家店是Olga和朋友们的新宠。
这是一家意大利风格的、提供堂食服务的“杂货铺”,小白砖铺成的白墙,原木色的桌椅、地板和支架,橱柜里和货架上有火腿、芝士和各类零食,以及进口啤酒和红酒。
整个店铺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空间,两面临街,石库门风格的窗户都被改造成了可以倚靠的餐桌。
Olga点了一瓶气泡水,选了一个面向武定路的窗口。她问服务员要了一只杯子,然后走到窗户的外侧,倚靠在桌沿上一边喝,一边向西面张望。
顺着Olga的目光看去,武定路一路向西直到被延平路截断,在交汇处形成了一个丁字形路口。在武定路上这段不到两百米的距离内,密集地分布着十几家风格各异的酒吧。
Olga是个俄罗斯姑娘,她今天要见的朋友来自法国。那个朋友就在位于丁字路口顶端的创意园区里工作。这是Olga这星期第三次和朋友约在武定路上聚会。
过了晚上7点,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整条路上的人也明显多了起来。顾客们从各个路口聚拢过来,或是骑着电动车,或是骑着单车,也有不少选择步行的。七成以上都是外国面孔。
认出朋友的身影后,Olga远远地打了一个招呼。朋友小跑着到跟前,给了她一个热情的拥抱。她们各点了一份三明治,吃完才进入到今天的正题。
朋友跑去柜台买了一瓶红酒,并要了两个高脚酒杯,两个人又回到了Olga最初倚靠的窗口。店里响起了柔和的音乐,Olga和朋友碰了一下酒杯,两人互相分享着近期遇到的趣事和烦心事,抬头看见的是梧桐树影间漏出的夜空。
这时候,把这一段的武定路走上一遍,会发现每家店几乎都是高朋满座的状态。新来的顾客会在吧台点上一瓶酒,和朋友倚靠在街边的栏杆上畅谈人生。
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这一段武定路上演,工作日会持续到晚上12点,周五、周六的晚上则要到凌晨两点才会结束。这也使得这里有了“外国人酒吧一条街”的称号。
只是这里的酒吧并没有人们印象中的那些劲歌热舞,最常见的景象是外国人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人手一杯啤酒或红酒,旁若无人地聊着天。
一家酒吧的老板说,用酒吧来概括武定路上的商家并不贴切,
我们其实是提供了一个能让顾客吃饭、喝酒、聊天的地方。
这种集聚状态之所以能够在武定路上兴起,离不开武定路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
上海静工集团在武定路上运营着一个创意园区,用集团园区办主任王佳栋的话说,武定路目前的商业形态其实是南京西路区域高度国际化的一个缩影。
静安区素有“国际静安”之称,而南京西路沿线又是整个区里国际化的一个标杆。
王佳栋指出,南京西路主街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CBD区域,有大量的外籍人士在里面工作。这些外籍人士的居住和生活区域,主要就集中在南京西路的后街范围内,而武定路正是这些道路的代表。
武定路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与丁字路口上的三和花园息息相关。早在2010年,三和花园就已经是沪上小有名气的外国人聚居区。附近的一位居民表示,现在整个小区至少住了几千个老外,一栋楼里外国住户的比例可能高达百分之八十。
走在武定路上,除了风格各异的酒吧外,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样使人印象深刻。傍晚6点的时候,在武定路和胶州路的交叉路口站上十几分钟,你可能会看到一个法国人出来遛狗,一个俄罗斯人推着婴儿车在散步,一个西班牙人提着电脑包往家里赶。
Olga住在万航渡路上的一个小区,距离武定路丁字路口的步行距离不到1公里。她的大多数朋友都住在距离武定路不超过两公里的地方。她说,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的生活半径很小,三公里基本就是极限了。
按照西方生活习惯,结束一天的工作后,跟朋友找个地方喝酒聊天,是跟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的事情。
Olga认为,武定路上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酒吧,就是因为这是生活在附近的外国人的生活必需品。
同时,武定路并不是纯粹的餐饮街,如果把以三和花园为中心的南京西路后街范围看做是一个大型国际社区的话,武定路的兴起源自于为整个社区提供了必要的生活配套。
这里除了那些能够提供吃饭、喝酒、聊天的店以外,还有不少的进口超市、面向外籍人士的宠物店,以及带烘干设备的自助洗衣房。
每到周末晚上,会有不少外国人带着攒了一星期的脏衣服出现在武定路。他们把脏衣服一股脑扔进自助洗衣机里后,就会在附近的店里叫一份汉堡。掐着点把洗完的衣服扔进烘干机后,他们又会换一家酒吧点上一瓶啤酒。
早在2010年,武定路周边已经初步形成了外国人聚居的格局,但第一批酒吧开业还要等到2012年底,形成现在的业态规模则是2015年的事情。
外国人的聚居为武定路的兴起创造了先天性的优势,但将这种优势凸显出来,还缺少了一股“东风”。这股“东风”来自于武定路上几个园区的转型。
武定路上核心位置的商铺物业基本归属于三个文化创意园,这些创意园区的运营思路深刻影响着武定路这个区域内的业态格局。
诺安1919文化创意园位于武定路和胶州路交叉路口的西南角,是武定路上8家商铺的物业所有者。作为诺安1919物业管理方的工作人员,张国平清楚地记得,2012年之前,诺安1919尚未转型,整条武定路没有一家酒吧,他说:
那时我们一楼还是一个电子商场,都是卖电脑耗材的。延平路丁字路口顶端的大楼是一家大型证券公司的交易所,武定路上的店叫得上名字的是新雅大包这种餐厅,其他的都是些小的馄饨店、修车铺、理发店,没有品牌的干洗店。
在张国平的记忆中,诺安1919的改造是为了响应静安区商委关于园区转型的号召。腾退了原来所有的商户,楼上办公区域引进了一家外资的广告公司,一楼的商铺都租给了国际化的酒吧、咖啡店或餐厅。
上海静工集团园区办主任王佳栋对园区转型的历史有着更深的认识。他认为,主要的临街物业由园区运营是武定路的一大特色,这些园区基本由老厂房改造而来,都经历了几次定位上的转型。
以静工集团旗下的静安盛达为例,园区位于武定路和延平路丁字路口的东南角,前身是上海日化四厂,
我们收购了以后,最开始的定位是都市产业园,第一目的是盘活存量资产,楼上的办公区域和一楼的商铺都是谁给得起租金就租给谁,没有什么规划。
王佳栋说,
后来定位为文化创意园,会有意识地去选择文创、传媒、设计行业的公司。现在提倡个性化的园区,对一楼商业进行招商时,也会尽量和园区风格相配套。
静安盛达的转型紧跟诺安1919的步伐,发生在2013年。趁着静安盛达转型,徐峰先租下一个较小的店铺,开了一家进口超市试水,发现晚上百分之九十的客流都是外国人,
看过营业报表就知道老外的需求有多大了。
于是,他找了一个葡萄牙人合伙,在2014年底开出了一家葡萄牙风情的酒吧,就在原来新雅大包的位置。
几个酒吧的老板都表示,2015年是武定路上酒吧开店的高峰期,一下子冒出来十几家。
整条路真正定型则要等到丁字路口顶端的证券交易所换成了静安WE国际文化创意中心,这件事发生在2016年。静安WE一楼的商铺也毫无意外地以异国风情的酒吧为主。
用Olga的话说,武定路上的酒吧数量足够多也是吸引他们的一个地方,因为外国人讨厌太单调。
周五、周六的晚上,要先在一家店里吃点简餐,然后换一家店和朋友点一杯酒聊上几个小时,再去一家能跳舞的店跳到凌晨,
这是我们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这一切在武定路上就能实现。
《这夜市,要洋气也要接地气,依然好吃又亲民 | 夜经济② ·吴江路篇》
《这广场,隐藏在绿地深处的网红潮人聚集地 |夜经济③ · 大同坊篇》
《这夜色,让你领略历史感与现代感的冲击丨夜经济④·新天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