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八仙花,很多人可能会满腹疑惑:八仙花是什么花?但倘若换个名字来介绍它,想必不少人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它呀!
与“八仙花”相比,人们更熟悉的是它的另一个名字:绣球花,又名紫阳花、草绣球、粉团等。绣球花是虎耳草科绣球属植物,色彩丰富,有白、粉、紫、蓝等色。
八仙花花如其名,玲珑圆美,团团可爱,远看是一个个丰硕的花球缀在枝头,近看每个花球却是由百数十朵小花攒成的,宛如新娘手中的手捧花。端庄雍容的硕大花球与繁复娇柔的细小花朵之间形成了绣球花独特的、具有强烈反差对比的美丽,令人不得不感叹天工之巧。更神奇的是。绣球花色会随着土壤酸碱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它不仅在花期中色彩多变,就连同一株花中也可能开出不同颜色的小花,故素有“花中千面女郎”之称。
绣球花的确与“八仙”有些渊源,曾作为配角出现在“八仙过海”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中。
相传八仙前往蓬莱仙岛赴宴,回程中途经东海,众仙一时兴起,遂各骋神通,乘风渡海。谁知在经过海面时,龙王七太子因垂涎何仙姑的美貌,心生歹意,将其掳入龙宫,惹得七仙勃然大怒,纷纷祭出法宝,化出七条眼如铜铃、赤色鳞甲的火龙盘踞在海面上空,朝海面喷出熊熊烈焰。东海龙王在龙宫中觉得酷热难耐,内心奇怪,待问明原由后,他亲自将何仙姑送回海面,又从深海带来奇异美丽的花朵,向八仙献花表示歉意。七位神仙见龙王态度诚恳,且仙姑已平安归来,于是接受了龙王的花朵和歉意,遨游而去。后来,八仙将这种寄托着和平的花朵带回了神州,那花朵色彩斑斓、团团锦簇,落地之后宛若锦缎般铺展在大地上,见者无不喜爱,故将其命名为“八仙花”。
绣球花在民间传说中是来自龙宫的神奇花朵,而在诗人的笔下则有了新的名字:紫阳花。唐代长庆初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一日,他来到一所名为“招贤寺”的寺庙,不曾想此次造访为他的诗笔晕染了一抹花香丽色——他既没有题古寺名僧,也没有谈经论道,反而只为一株山花题了一首诗:“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虽在人间人不识,与君名作紫阳花。”
在古代中国,更常用的名称还是“绣球”,历代诗人也多以“绣球”为歌咏对象,如明代张新《绣球》:
散作千花簇作团,玲珑如琢巧如攒。
风来似欲拟明月,好与三郎醉后看。
大意是说:成百上千的花朵不知是被谁的巧手攒成了这一簇簇的花团,好似精雕细琢的玉球般玲珑可爱。风吹过,花枝摇曳,竟像极了空中桂影婆娑的皎洁玉轮。真是好极了,待我去邀那情郎一起来看!
人生多有遗憾,正如月不常圆,难得这圆满的“月亮”盛开在眼前,女子当然心中欢喜,想与心上人一起观赏了。
明王世贞有首《题绣球花》,诗曰:“暂以碧云色,微笼春月圆”,也将绣球花比作满月。《广群芳谱》中这样介绍绣球花:“百花成朵,团圞如球”,“团圞”意团圆、圆满,团团花朵好似明月一般,映衬出人间的离别哀愁,也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美满的渴望,难怪诗人纷纷将绣球花比作象征团圆的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