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登录QQ邮箱,还能看见菜单栏躺着漂流瓶,可惜它再不能漂起来了。
早在今年4月23日,QQ邮箱团队就曾发公告宣布:
因业务调整,“QQ邮箱漂流瓶”功能将于2019年6月24日起终止服务。感谢你对漂流瓶功能及QQ邮箱的支持,希望未来可以给你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9年前,QQ邮箱在业内已做得风生水起。彼时,“微信之父”张小龙正在探索邮箱业务,距离微信出世还有一年。
作为进入腾讯负责的首个产品,张小龙对QQ邮箱做了许多实验性的尝试,漂流瓶就是其中之一。
在一片虚拟的大海,用户只需写上一段想说的话,匿名发送给陌生人,即为扔出了一个漂流瓶。收信人可写信回应,或将其再次投入大海。随着QQ邮箱团队对产品的不断优化,漂流瓶由单一的普通瓶,发展出了8种类型,包括普通瓶、心情瓶、定向瓶、真话瓶等。
周到君当年也扔过、收过不少漂流瓶,体会过捞瓶拆信的兴奋,也无比期待过扔瓶收信。
难以置信,漂流瓶功能上线仅三天,用户量就达到100万。在当年,邮箱里一个功能的用户量级能达到百万,足以说明大家的认可度。
如果将邮箱定义为非即时通讯工具,那么漂流瓶就是在这个生态下的一种社交方式。它以邮件形式,满足了用户的沟通交流诉求。
在博客、论坛盛行的年代,从网友变成朋友,是再熟悉不过的交友模式。
就在这时,漂流瓶出现了,不得不说它进一步开拓了人们的思路——社交也可以是陌生的。
头像、昵称、签名、身份皆可选择,不担心暴露自己。
更轻量,更私密,短短几行字(至多140字),吐露真言。如今,这一匿名社交功能司空见惯,拥有这一功能的 App 数不胜数。
但为什么漂流瓶仍是陌生人社交最经典的案例?
张小龙曾坦言:“漂流瓶让我体会到群体的伟大,它的行为模式在我们的预想之外,我们自己也无法完全理解。如果非要分析,倾诉和期待回应(交友)还是第一位的。”
令人意外的是,张小龙也没预想到,漂流瓶能成为一种群体行为。只能说,QQ邮箱很幸运,有张小龙这样的产品经理大神为它抓住了互联网的红利。
漂流瓶保持了社交的新鲜感,也保持了社交的距离感。
2011年,微信出世时,张小龙把漂流瓶也一起带进了微信。其后,在微信生态中,又有了摇一摇、附近的人相同定位的产品。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人入局陌生人社交,漂流瓶以其功能单一,加上非即时性的特点,渐失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继漂流瓶之后,不少 App 腾空出世,如陌陌App 就紧随其后,于2011年8月推出。如今也将陌生社交玩出了一个平台(生态)。
然而,陌生人社交可以是一个卖点,也可能成为一种风险。
2018年11月30日,微信公号“微信派”发公告称,鉴于有用户在漂流瓶中发布恶意不良内容,违反平台规范。即日起,暂停漂流瓶功能相关服务,包括微信漂流瓶和QQ邮箱漂流瓶。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户使用不当,让产品脱离了开发初衷,无意“造就”了灰色产业链,这大概也是张小龙万万没想到的。
不久后,QQ邮箱团队宣布,将漂流瓶关闭,它从此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无数人在抱怨熟人社交带来的压力感,但仍有人在发朋友圈、发视频动态。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要打造自己的人设。
从多闪、马桶MT到狐友,近年来出现了不少主打陌生人的社交。但它们似乎都在苦苦挣扎。它们都想弥补微信的空白,都认为陌生人社交有强大的市场需求。
从目前以上提及的App的境况看,要怎么利用这一社交短板,仍是一个问题。
于用户而言,陌生人社交是为了释放生活工作中的压力。防范不法分子污染了此类陌生人社交圈,是平台创建者要做到的。如果做不到,不如像漂流瓶一样,关闭反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也正如张小龙用《失控》剖析漂流瓶时所言:
应用放上去后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会与海量用户互动,最后会形成什么样的互动结果和群体效应是我们不能控制的。
社交回归熟人圈,也是一种用户自我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