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诞生就是为了消失。
——垃圾袋
肉眼可见,最近上海市民的心思,全都扑在了垃圾上,分辨每个垃圾的种类,成了大家每日的“灵魂拷问”。
如何才能把扔垃圾这件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周到君发现,有人在垃圾袋上做起了文章。
日前,上海新虹街道和京东京造合作开发了一款“四分类垃圾袋”,并称这一产品是为上海市民量身打造。
真有那么神奇吗?周到君带你去一探究竟。
这是一款外观长得像纸巾盒一样的垃圾袋套装,分别为干、湿、可回收和有害垃圾设计了四个开口。
这一样式叫做“分卷抽取式”。据京东京造工作人员介绍,此前他们曾尝试过例如“鞋套抽取式”和“T型纸盒”等多种样式,但无论从美观度还是使用性来说,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而“分卷抽取式”最大的优点在于,无论市民随手将垃圾袋盒放在哪,都可以抽取使用,不需要区分正反面,并且从任何角度,都能看到垃圾四分类明细。
而之所以说这款产品是“上海版”分类垃圾袋,周到君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是加增分类引导。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不管是外包装盒侧面还是垃圾袋袋身,都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印上了分类明细↓
其二是厚度和颜色。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垃圾袋厚度大约在0.005-0.006毫米,但上海市民的垃圾分类均为小区定点收集,如若在扔垃圾的途中袋子破裂,尤其是以厨余为主的湿垃圾袋,着实比较尴尬。
因此,京东京造将其湿垃圾袋的厚度增加到了0.018毫米,干垃圾、可回收和有害垃圾袋的则厚度增加至0.01毫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款垃圾袋的四种颜色,是完全按照上海市标准的垃圾分类潘通色要求进行的着色。
最后一点是垃圾袋的数量。
事实上,这样一盒垃圾袋套装里的分类垃圾袋个数是不尽相同的,其中湿垃圾和干垃圾袋各有22个,可回收垃圾和有垃圾袋各有10个。
京东京造工作人员介绍,一方面是考虑到市民对于可回收和有害垃圾袋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所以做了适当减少,另一方面,市民每月的工作时间大约为21-22天,希望大家可以通过一个月一盒垃圾袋,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目前,这款分类垃圾袋已经在京东平台上线,处于预售阶段,预计7月1日前后可以发货,售价为24.9元/盒。
有趣的是,这款四分类垃圾袋的开发,除了京东京造,还有上海新虹街道,并且是新虹街道率先产生了想法,再找到了京东京造。
新虹街道团工委书记范敏汉主任表示,为了宣传垃圾分类,尤其是针对青年白领,他们曾开展过“餐袋”、“杯子”、“餐具”和“环保袋”四大行动。
其实,最难动员宣传到的都是年轻人。很多人都是996工作制,平时跟居委会这边联系各方面都不是很活络,因此居委大妈给大家做一些工作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就想了很多办法。
范主任一边说,一边饶有兴致地展示起他的推广小道具。
比如在“餐袋行动”时,范主任就带着同事们将10万个印有“请支持垃圾分类”字样的袋子,送给附近商家,以供他们在打包时使用,从而起到宣传效果。
又如在“杯子行动”中,范主任就走进了商务区,白领们可以用10个纸杯来向他换取1个马克杯。
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宣布实施,范主任发现,虽然市面上有不少与垃圾分类相关的产品,但都没有“上海版本”,混乱的分类,很可能对市民造成错误指导。
因此,新虹街道萌生了定制“上海版”分类垃圾袋的想法,并借由垃圾袋这个载体,开启第五轮环保宣传行动。
对于京东京造来说,此次合作也可谓一拍即合,他们确实从用户行为大数据方面,发现了市场对于分类垃圾袋的需求。
数据显示,在今年京东“618”期间,关于“分类垃圾袋”的关键词搜索量达到去年同期的18.6倍,而上海地区更是达到了738.5倍。
拿着专门适用于上海垃圾分类的垃圾袋,周到君来到了新虹街道爱博五村的垃圾收集点,期间遇到不少叔叔阿姨前来倒垃圾。
比较意外的是,叔叔阿姨对于垃圾分类这件事,显得尤为熟练。
先把厨余倒进湿垃圾箱,再顺手把垃圾袋扔进干垃圾箱;有可回收的纸板箱,先看看外表是否存在订书针,如果有,要先把这一块瓦楞纸撕下来扔进干垃圾箱,再将纸板箱折好放进可回收垃圾箱。
看到这一幕,范主任更坚定了对于青年白领的宣传动员,他希望用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提高他们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在热火朝天的全民垃圾分类行动中,垃圾袋的改造只是一个开始。
有扔完垃圾的叔叔阿姨表示,倒湿垃圾时需要破袋,手脏了,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还有垃圾运输车在压紧湿垃圾的过程中,常常渗漏出污水,这也让他们感到有些不适。
关于垃圾分类,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就如“上海版”分类垃圾袋诞生那样,精明能干的上海市民,怎么会搞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