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静安“智慧党建”信息管理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是集数据采集、流程管理、信息研判、预警分析、指挥督办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把支部建在网上,把党员连在线上,全面提升静安基层党建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平台的建成,在基层党建宣传教育工作的扩展、基层党务管理工作的加强、党建信息化资源整合的突显和基层党建工作的分析展示等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静安区党建信息化工作的一次飞跃。
长久以来,在发展党员过程中时而出现工作程序不规范、材料散乱、手续缺失、突击发展等问题。静安依托“智慧党建”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推出线上发展党员记实管理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发展党员流程的五个阶段25个步骤进行全过程记录、全过程留痕、全过程监督、建立党员、党支部、上级党委的线上联结载体,实现发展党员工作全流程动态管理。
记者登录该系统看到,发展党员流程的五个阶段25个步骤进行分析拆解,通过系统流程固化下来,对入党申请人从递交入党申请书直至转为正式党员,进行全程、连续、线上线下同步记实管理。
在具体操作中,支队对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基本信息实行“全覆盖”实时录入,包括会议决议、培养教育、公示备案等凭证内容,对发展党员过程中的每一项规定动作予以把关;党总支和党(工)委对每个环节上传的材料线上把关和审核,对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给出最终的审批意见,实现培养过程的实时跟踪、监控、提醒。
同时,根据发展党员每个步骤要求提供智能提醒和规范指导并设置逻辑关卡,只有在培养时间达标、发展程序规范、资料填报完备的前提下,系统才准予进入下一个发展环节,直至转为正式党员进入党员信息库。
“党员发展系统让上级党委对每名发展对象每个阶段的情况有了实时的掌握。”共和新路街道党建办蔡颖婕说。通常,在上级党委审批阶段往往需要把发展对象的相关材料一份一份仔细审阅,耗时较多,而利用该系统,审批变得更加快捷。
而对组织部门而言,可对相关数据便捷地进行多维度分析和研判,做到全局把关,“实现了党员发展全流程动态跟踪,变人为监督为数据监督、事后监督为过程监督、个体监督为整体监督,严把党员质量关,提升发展党员工作科学化水平。”区委组织部方面表示。
据介绍,“智慧党建”信息管理平台由数据管理PC端、信息发布竖屏端、移动服务手机端三端组成,形成“三屏联动”新模式。平台是集数据采集、流程管理、信息研判、预警分析、指挥督办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构建了全覆盖、全过程、全维度的党建信息管理模式,实现了把支部建在网上,把党员连在线上,全面提升静安基层党建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数据管理PC端作为整个平台的核心,既是管理所有端口的“大脑”,又是整个平台的数据源,由操作应用端和大屏展示端两部分组成,其中操作应用端设置基础信息、党建阵地、党建工作三个板块。大屏展示端则是操作应用端的可视化窗口,直观生动地呈现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亮点。
信息发布竖屏端是党建工作“走出去”的重要窗口,设置“三张清单”、党建阵地分布、活动在线预约、在线党课资源、服务菜单、党务咨询等特色功能,并通过在全区各街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党建服务站点实现布点覆盖,让党员群众和楼宇白领在“家门口”即可便捷查询党建信息、预约党建活动、获取党课资源、解决疑难问题,增强平台的服务功能和吸引力。
移动服务手机端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个人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获取党建工作信息、预约党建类培训及活动、参加学习教育等,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化党建工作,成为党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党员间的重要沟通桥梁。
通过基层党建工作数据化管理、全过程留痕,着力破解各领域党组织管理不精准、基层党建数据统计不准确、党建工作任务落实情况掌握不及时等“痛点”和“难点”,实现党建工作可量化、党建痕迹可追溯、党建绩效可考核及实时预警预判等功能,探索建立基层党建工作规范运行、工作纪实、监督检查、科学考评机制。
根据相关要求,基于信息化手段,平台建立了党务工作信息化应用,覆盖组织生活、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书记述职评议、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等应用,对各基层党组织开展“三会一课”、重大事项决策、重要组织活动等进行文字、图片纪实,实现对基层工作的有效监督和可视化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党支部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落实全市党支部建设工作要求。
同时,在“智慧党建”信息化平台常态化应用的基础上,实现党建数据的汇聚和沉淀,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及配以丰富的图形化数据展示,对基层党建情况进行数据实时采集、动态分析、综合研判,形成党员画像、组织画像、党员队伍分析、组织建设分析等多维度和多专题的数据分析应用,进而为全区党建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服务于全区党建工作建设需求。
“智慧党建”新平台的推广运行,将进一步提升静安区基层党建工作的能级和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全区3800多个基层党组织建设和90000余名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切实发挥管理、协调、指挥、监督等枢纽平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