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欣欣 摄影/杨眉
“入梅”第一天,天气不错。
这天在杨浦的顺成里,弄堂内一片忙碌喧闹。
居民们有搬圆台面、椅子的,有端着钢精锅的,有洗鸡毛菜、剪虾的。到处是劈里啪啦的油煎声、来来往往的脚步声、扯开嗓子的叫唤声。
就在前一天,这片杨浦区历史上最大的单体旧改基地,宣告动迁工作已经推进大半。
一条弄堂里生活了几十年,转眼就要各奔东西。
总要有个告别吧。于是大家聚在一起,端出家里烧的菜,办了一场弄堂“散伙饭”。
离别的话是说不出口的。那么就再喝一杯,再吃一口邻居烧的菜,像无数个平常的夏夜那样。
再见,顺成里。
一
■顺成里这片区域是杨浦区历史上最大的单体旧改基地
顺成里是一大片里弄房子,建筑年代久远。中间一条主弄,两侧是一排排连体的三层房屋。
这里离黄浦江很近,能看见杨浦大桥。
■随着动迁工作推进大半,这里的居民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弄堂。
弄堂南面的周家牌路有条马路菜场,很热闹。
这天要办“散伙饭”的消息,就是一家卖肉的老板告诉我们的:“早上有居民买肉时讲,晚上弄堂里要吃‘散伙饭’,好多桌哪!”
这天下午,我们走进弄堂时,居民们都在烧菜,忙进忙出。
■居民杨建良厨艺了得,煤气灶烧出了专业效果。
朱凤菊坐在弄堂当中一张小竹椅上,正在剪虾。旁边围坐着七八个邻里,有的在拌水果色拉,有的在剪鳝丝,还有的在拉家常。
这片人气很足的小天地是朱凤菊家门口。她家是周家牌路109弄98号的1楼,对着这条弄的主道。她父亲8岁时从崇明逃荒过来,安家在顺成里。
朱凤菊出生在这里。她在家里排行老幺,邻居们都叫她“小妹”。
■正在弄堂口剪虾的朱凤菊,从小生长在顺成里。 /李欣欣 摄
2001年,朱凤菊上班的厂倒闭后,在家开了间小卖部。
房子只有17.4个平方,又辟出一块空间做小卖部,朱凤菊和爱人便搭了阁楼睡觉用。
自从开了小卖部,朱凤菊家就很有人气。邻居们来买东西时,都喜欢和她拉拉家常。
■弄堂空间自成一体,居民们的生活起居和社交都在这里进行。
小卖部门口摆了张长方台子,夏天的晚上,天天有“酒席”。特别是朱凤菊前后三排的邻居,每天都聚在门口谈天,关系格外好。
“伊拉下班后,每人屋里厢烧只菜端出来,围着台子,买几瓶啤酒,言话好讲几个钟头。”朱凤菊说。
■孩子们在弄堂里结伴玩耍,这样的情景在上海越来越少了。
到了节假日,这三排的邻居会相约去平凉路的上海歌城K歌,去顺风大酒店吃饭。夏天呢,就到一心斋吃冷面。
“阿拉经常一道出去白相,滴水湖的农家乐住一晚,地铁来回。”
二
■拆迁以后搬去哪里,这是日前居民们闲聊时经常聊起的话题。
“散伙饭”就设在周家牌路109弄内的社区睦邻中心操场上,摆了22桌。
下午四点多,喇叭声放大了,大家争相把烧好的菜捧去操场,人来人往,谈笑风生。
■为了这场特殊的“散伙饭”,家家户户准备了小菜。
朱凤菊去了趟居委会,带回一个消息:
“伊拉讲,操场上有点挤,格么(那么)阿拉退出来一桌,就摆在阿拉自己的地方。伊拉是主会场,阿拉是分会场。”
很快,桌子从操场上抬了回来,摆在朱凤菊家门口。不一会,邻里们陆续从屋子里出来,手里端着菜。
■邻居们从操场上搬来桌子,准备在朱凤菊家门口开席。
像变戏法似的,圆台面上很快摆满了,糟毛豆糟鸡脚爪,白斩鸡油爆虾,还有螃蟹炒年糕、红烧猪手……
各家的盘子聚在红色的圆台面上,丰盛极了。
■一桌子菜肴,看起来就像年夜饭那样丰盛。
人呢,也像变戏法似的出现在了桌边。这一桌人,全是朱凤菊家前后三排房子的邻居。
■邻里们的“全家福”
前排从左到右依次是杨晓、杨建良、祝晨、殷林珍、杨余亮、程洁、两位小朋友、朱凤菊、石耀东、顾亚鸣、谈天根
后排从左到右依次是吕勇、施阿菊、陈培年、程诚根、沈祖定、徐清
一桌子人里,穿黑色T恤的杨晓最小,今年39岁。他13岁从新疆回来,住到顺成里外婆家,一晃26年。
年纪最大的是程诚根,76岁了,从小生长在顺成里。穿粉棕色上衣的是程诚根的女儿程洁,生在顺成里、长在顺成里,今年48岁。
这张桌子上,生在顺成里、长在顺成里的还有62岁的陈培年和58岁的杨余亮。
因为单位分房和拆迁等原因搬进顺成里的有56岁的祝晨、65岁的谈天根、63岁的吕勇、70岁的沈祖定,还有75岁的顾亚鸣。
他们最长的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最短的也有十七八年。
■马上就要各奔东西,邻居们趁这个场合赶紧合影留念。
还有两个人是嫁进顺成里的。
穿白色T恤的殷林珍,二十多岁的年纪住过来,一晃快四十年了;杨晓的爱人徐清,和他同岁,结婚时住进来的,也十几年了……
■邻居分布示意图
几十年的悠长岁月中,聚起来这十七八个人,一道坐下。
一张圆台面必定是坐不下了,大家又七手八脚弄来一只方桌,并在圆台面旁边,桌面变成了一个宝葫芦形。
- END -
写稿子:李欣欣/ 拍照片:杨 眉/
编稿子:韩小妮/ 画图画:二 黑/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刘 真/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