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孩子被上实录取,9个孩子被上实国际录取,4个孩子被上实东滩录取,数十个孩子被星河湾录取……一家名为“音元教育”的培训机构在其微信公众号内贴出所谓“2019年幼升小喜报”,因信息不实且存在违规,日前被市教委相关部门约谈,并被责令立即整改。
培训机构、教育自媒体为什么要发喜报、做排名?多位教育人士向周到君揭示了喜报背后的利益链条,并表示,鼓动报民办学校,是为了让家长更鸡血,从而达到贩卖焦虑、贩卖产品、进一步实现“割韭菜”的目的。
“机构贴喜报,不是一家两家的事情。每年升学季结束,很多机构都会在自己校区或者公众号上贴喜报。”一位教育行业的知情者告诉记者,机构贴的喜报中,水份确实不少,除了一些不实的情况,还有的机构“打擦边球”,只要家长带孩子去试听过课程,去参加过测试,哪怕只有一次,在机构留下了信息,等到孩子升入好学校,机构都会把这些“功劳”算在自己头上。
“当然,有的机构不会公开贴喜报,而是通过一些家长群等渠道,悄悄地制造口碑效应。”
这位知情者还表示,除了大贴喜报,现在很多机构还通过各种渠道贩卖焦虑。“幼升小阶段的,就跟家长说,要早学,学得晚就来不及了,现在不学,将来肯定跟不上,等等。”
他说,自己所在的一个家长群,最近进来很多准小一生家长,一进来就打听到哪里报班,“就是之前幼儿园就报了各种培训班,一直焦虑得不行。”
除此之外,在小学阶段各种杯赛取消之后,机构现在纷纷推出了各自的“高端班”,层层考试层层选拔,“还欲言又止地散播一些信息,号称进了这些高端班,就大大提高进名校的概率”。
这位知情者说,其实,报读的孩子是不是在机构所谓的“高端班”,招生学校根本不看。“但是本身进这些班的孩子,都是优秀的,又经过选拔,去向都不会太差,最终功劳又回到机构头上,然后机构又拿这些‘牛娃’的招牌,去招揽下一届生源。”
那么,为什么机构要发布民办学校录取喜报,鼓动家长去报民办?教育界人士表示,鼓动报民办,背后其实是不切实际、有利益关联的自媒体、培训机构的推动。每个区有哪些好学校、多少人可以进,这些内容的背后都是有利益的。这些都是机构的炒作、或是个别学校自己的炒作。然而,越是这样的瞎排名,家长越爱看。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分析,现在很多家长在外面上培训班。家长越鸡血,培训机构生意越好;同时,在培训机构引导下,家长也越来越鸡血,两者相辅相成。现在的家长尤其关注自媒体评选出来的“全国高中一百强”、“全国初中一百强”、“上海初中小学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学校”,还有什么“四校”、“八校”初中提前录取人数排名,等等。这些依据是什么?说明什么?更重要的是这些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功夫去做这些宣传?有的培训机构有为数不少的炒作人员,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宣传。由于这些教育“新闻”有很大的煽动性,造成有不少家长还在帮助这些人不断转发。这些不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发展的自媒体,成为一种教育污染。
而知情人士也表示,相对于中学生的家长,幼儿园、小学孩子的家长,因为更加容易“被收割”,被不少培训机构、教育自媒体背后称之为“韭菜”。不管是培训课程,还是各种针对低年龄孩子的产品,都更容易出售给这个年龄段的家长。培训机构、小号运营人员在社群里煽风点火、贩卖焦虑,家长就开始盲目买奥数思维、英语、识字、编程等各种课程和产品。而机构出售课程、产品成功,就称之为“成功割韭菜”。
■音元教育公众号截图
记者采访中发现,除了《2019年幼升小喜报》,5月26日-31日,连续6天,音元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了6篇《2019幼升小家长心得》,心得以上岸家长的口吻,分享了孩子在音元小班中班大班三年学习的内容,如何一路走来,最终分别进入盛大、逸夫、世外、七外等民办学校。文章内的故事大致相同,从音元教育学习期间的心得体会,尤其是最后半年幼升小冲刺阶段的故事,家长如何陪读。“识字三千、数学跨级、英文小作文又怎么”。出现的字眼让家长更鸡血,有家长表示,“看完文章有立刻报班的冲动”。
5月30日该机构在被市教委约谈后,当天中午删除了相关喜报。但在随后的6月1日、2日周末,该机构按照之前预告,依然对小班、中班的孩子进行了测试,并分别于2日、3日发布了“小班综测获奖名单”、“中班综测获奖名单”。
■音元教育公众号截图
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该机构微信公众号上有违本市培训机构“一标准两办法”规定、有违素质教育导向的相关内容已被删除,并承诺进一步加强内容审核和规范管理。同时,闵行区教育局将该机构相关违规行为记入诚信档案。
截止到发稿前,记者看到该机构微信号上依然挂着5月25日的《随笔》。内容有:“音元微信公众号上每学期的‘综合测评获奖名单’、每年幼升小考试后的‘喜报’以及‘幼升小家长心得分享’是我们学校多年的传统。”文章总结了今年幼升小大丰收的3个主要原因:一是“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从小班就开始进入音元学习”,二是“今年大班人数比去年多”,三是“增加了机考的集训”。同时文末表示,暑秋班要开课,欢迎一批新孩子加入,并将专门建群安排。
到底名校喜欢的孩子,是不是机构能“培训”得出来的?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不建议家长让孩子去参加所谓的升学培训。
徐红表示,音元教育这个机构自己没有听说。“不过,现在确实有些机构通过培训、外部包装,误导家长说孩子经过培训就能敲开名校的大门。这其实是没有用的,我在多个场合也都说过,不建议家长送孩子去参加所谓的升学培训。”
“首先,这么小的孩子,我们更注重是他们的‘原生态’,打个比方,就像是‘天然矿石’一样,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天性中原有的质地。” 上实的招生简章明确,学生报名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为:身体健康,口齿清楚,听力、视力正常;聪慧活泼、反应敏捷、接受力强,“定位是智力程度中等偏上的孩子。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培训出来的。”
“机构是功利的,哪个学校好,机构就会去研究、模仿”。徐红表示,学校对此也有“对策”,“考察孩子的有效方法有很多种,既然机构来研究我们去年的方法,那我们今年就换一种方法”。
徐红透露说,今年上实招生结果公布后,“有些家长还向我们抱怨,花了好多钱让孩子去参加培训,最终却没进来!所以,我们也很反对机构用各种所谓的升学信息误导家长。”“与其把孩子送去培训机构,还不如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比如阅读习惯,劳动习惯等等,这些好的习惯,才能让孩子脱颖而出,受益终身。”
日前,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暑假有关工作要求,其中提到加强校外培训监管,“一经发现有超标超前培训内容的,要求培训机构立即整改”。那么,这些针对幼儿的看图说话、思维训练、识字、拼音、速算、英语等培训课程,是否都是超标超前呢?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爱华表示:“用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幼儿学习小学内容,属于超纲超常超范围的操作”。她说,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不能参加不符合儿童年龄的教学,要坚决整顿提前小学化的教育。让孩子过早地去学习小学内容,尽管提前在短期内掌握了一些知识,但是长久看来,不足以支持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突击化的教学不具有长期效果,稍有不慎甚至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所以不倡导也不建议家长操之过急,将幼小衔接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各学科的知识准备。“让幼儿过早地接触小学教育,不合乎规定,并且是短视和有害的。”
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茅红美表示,教育部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33条明确,“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从遵从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最为有效的学习,是注重孩子们兴趣的培养,在游戏中让孩子们对生活有感知、有感受,激发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家长一味操之过急,让幼儿提早去学习一些小学化的教学内容,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得不偿失。”
暑假,幼升小的孩子到底该做点什么?茅红美说:“培训机构设置的一些课程,其实不如家长起的作用大。”她建议家长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的家庭环境,正确引导和对待幼升小。比如,可以给孩子制定暑期计划表,提前适应小学的作息规律;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完成一些小事,如叠被、穿衣服、洗袜子;或者带孩子们去旅游,放松心情。家长们也可以给孩子做一些物质准备,如准备新书包、学习用品和着装等,让孩子们有一种仪式感,对升入小学有期盼的心情,在快乐中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